融水苗族自治县

融水苗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位于自治区北部,云贵高原苗岭山地向东延伸部分。融江东临融安县,南连柳城县,西与环江县、西南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接壤,北靠贵州省从江县。县境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中西部和西南部为中山地区,东南部和东北部为低山地区,南端为丘陵岩溶区。县城融水镇,距自治区首府南宁市380公里,面积4665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47万,其中有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人口35.41万人。

融水县地处低纬度范围,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海拔较高,山地较多,故山区气候特征比较明显。具体表现为:
(1)季风显著,气温较高,湿度大,降水量多;由于县境所处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长,全年平均总日照时数1699.0小时;
(2)气候温和。2011年,融水县平均气温19.6℃。年内极端最高气温36.9℃,县城年极端最低气温0.5℃,其中高寒山区最低气温-4.1℃;
(3)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本县为全区多雨中心之一。2011年平均年降水量1284.3毫米,降水量之少是有资料记录以来的第一位;
(4)夏长冬短,四季不均,县境内以夏季最长,冬季次之,春季最短。年总蒸发量1478.2毫米。

融水苗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位于自治区北部,云贵高原苗岭山地向东延伸部分。融水东临融安县,南连柳城县,西与环江县、西南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接壤,北靠贵州省从江县。县境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中西部和西南部为中山地区,东南部和东北部为低山地区,南端为丘陵岩溶区。县城融水镇位于东经109°14′,北纬25度°04′,距自治区首府南宁市380公里,面积4665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47万,其中有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人口35.41万人。

 主要旅游景点有贝江、元宝山、真仙岩、老子山、龙女沟和雨卜村东兴旅游景区。地方特产主要有糯米柚、“三防香鸭”、元宝山茶叶、重阳笋、重阳酒、香菇、木耳等。

行政区划

融水苗族自治县辖7个镇:融水镇、和睦镇、三防镇、怀宝镇、大浪镇、洞头镇、永乐镇;13个乡(含2个民族乡):大年乡、良寨乡、拱洞乡、红水乡、白云乡、同练瑶族乡、汪洞乡、杆洞乡、滚贝侗族乡、香粉乡、四荣乡、安太乡、安陲乡。

历史沿革


融水县境古为百越地。

秦属桂林郡。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为潭中县地,属郁林郡。

南齐建元三年(公元481年)置齐熙县,兼置齐熙郡,郡县治所均在今融水镇。

南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在今县城水东置东宁州。

隋初撤销齐熙郡。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东宁州改为融州,齐熙县改为义熙县。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撤融州,将义熙县并入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设融州,辖义熙、武阳、黄水、安修四县。武德六年(623年),改义熙县为融水县(此为融水得名之始)。天宝元年(742年)改融水县为融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融州。

五代时期仍设融州,辖融水县。

宋至道三年(997年)为融州融水郡,崇宁初置清远军节度。大观元年(1107年)为黔南路帅府;大观三年(1110年)为下都督府。

元朝置安抚司。至元十六年(1279年)置融州路总管府。二十二年(1285年)降为散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撤融水县并入融州。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称融县),属柳州府。

清朝,融县名称不变,属柳州府。

民国时期,仍称融县,先后隶属柳州府(1912年);柳江道(1913年)、柳江区行政督察委员会(1926年)、柳州民团区(1930年)、柳州行政监督区(1934年)、第四行政区(1940年)、第二行政区(1942年)、第十五行政区(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至1952年7月融县属柳州专区。1951年7月,融县人民政府从融水镇迁至长安镇。1952年9月成立融安县。

1952年11月,以原融县中区为主,从罗城县划出今中寨、杆洞、三防、汪洞、滚贝;从三江县划出今大浪、白云、红水、拱洞,成立大苗山苗族自治区(县级),属宜山专区。1953年从贵州从江县划出大年乡、安里乡和融安县的和睦、永乐乡归属大苗山苗族自治区。

1955年改称大苗山苗族自治县,属宜山专区。(1958年后属柳州地区。)

1965年改称融水苗族自治县(属柳州地区)。

2002年11月,融水苗族自治县划归柳州市管辖。

精选留言

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