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

玛沁县位于东经98°00′-100°56′,北纬33°43′-35°16′。东部与甘肃省玛曲县毗连,北部与海南州同德县、兴海县相邻,西与玛多县、达日县接壤,南与甘德县相连,系国家级“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全县2009年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场面积1763.62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1628.01万亩,占草场面积的92.3%,属典型的高原山地类型,平均海拔4100米以上。现辖6乡2镇35个行政村、96个牧业合作社。
地名由来:“玛沁”,藏语意为“最高大山”,以境内有阿尼玛卿山而取名。
【行政区划】
玛沁县于1958年6月建政,2010年辖大武镇、拉加镇、大武乡、东倾沟乡、雪山乡、当洛乡、优云乡、下大武乡等2镇6乡,下辖35个牧委会,93个牧业合作社。
大武镇 雪山路居委会,黄河路居委会,永宝牧委会,吾麻牧委会,尼玛龙牧委会
拉加镇 拉加居委会,曲哇加萨牧委会,赞根牧委会,思肉欠牧委会,哈夏牧委会,台西牧委会,俄合科牧委会,拉德牧委会,加思乎牧委会,叶合恰牧委会,玛什堂牧委会,赛什托牧委会
大武乡 日进牧委会,江前牧委会,哈龙牧委会,格多牧委会
东倾沟乡 东柯河牧委会,当前牧委会
雪山乡 阴柯河牧委会,阳柯河牧委会
下大武乡 年扎牧委会,尼青牧委会,清水牧委会
优云乡 优曲牧委会,德尔当牧委会,阳桑牧委会,茶藏牧委会,血麻牧委会
当洛乡 加布青牧委会,查雀干玛牧委会,查雀贡玛牧委会,贡龙牧委会,格雅牧委会
【历史沿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属党项羌驻牧地区。唐贞观年间,中央王朝在党项地区设“羁糜州”。七世纪中叶后,地属吐蕃王朝。元代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地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代,属朵甘行都司辖地。清代玛沁为上果洛,“土百户”管辖。到1949年,今县地有然洛、莫巴、贡麻仓、麦仓、大武休玛、大武贡措玛周、加思乎、赞根、乙亥恰、拉德、曲哇、加杂等大小86个部落。1949年后果洛藏族自治州建立,经国务院1957年10月18日批准,由甘德、同德、兴海三县析置玛沁县,于1958年5月31日正式建县,属果洛藏族自治州管辖,县府所在地依盖奇,1959年7月县府迁驻大武。
1999年末,玛沁县面积14652平方千米,人口33725人(根据青海省志)。辖1个镇和10个乡:大武镇、大武乡、军功乡、拉加乡、东倾沟乡、雪山乡、当项乡、当洛乡、昌麻河乡、优云乡、下大武乡。县政府驻大武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玛沁县总人口35778人,其中:大武镇12869人,大武乡2925人,拉加乡5499人,军功乡3815人,东倾沟乡1804人,雪山乡1558人,下大武乡1539人,优云乡2132人,当洛乡1787人,当项乡1226人,昌麻河乡624人。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1]14号文批复:撤销拉加、军功2乡,合并设立拉加镇;撤销当项乡,并入当洛乡。调整后,玛沁县辖2个镇、7个乡:大武镇、拉加镇、大武乡、东倾沟乡、雪山乡、下大武乡、昌麻河乡、优云乡、当洛乡。
2001年末,玛沁县辖2个镇、7个乡,31个牧委会。大武镇驻大武。拉加镇驻拉加,辖史肉欠、赞根、哈夏、俄合科、台西、拉德、也合恰、加思乎、麻什堂、赛日托、曲哇军功11个牧委会。大武乡驻桑多,辖江钦、哈龙、日近3个牧委会。东倾沟乡驻曲如麻堂,辖当前、东柯河2个牧委会。雪山乡驻尕茶多,辖阳柯河、阴柯河2个牧委会。下大武乡驻雪前多,辖年扎、清水、尼青3个牧委会。昌麻河乡驻昌麻河,辖茶藏、血麻2个牧委会。优云乡驻中心站,辖优曲、德尔当、阳桑3个牧委会。当洛乡驻当洛,辖格雅、加布青、岗龙、坎巴、查切5个牧委会。
2006年8月,撤销昌麻河乡,并入优云乡。调整后,玛沁县辖2个镇、6个乡:大武镇、拉加镇、大武乡、东倾沟乡、雪山乡、下大武乡、优云乡、当洛乡。
玛沁县属大陆性寒润性气候,东西部差异较大。西北部寒冷湿润,东南部由寒温潮温逐渐到冷温湿润。年平均气温-3.8—3.5℃,气温低,日温差大。年降水量423—565毫米之间,多集中在6—9月份。全年日照时间为2313—2607小时,相对日照45%—63%。一年之间无明显四季之分,冬季寒冷而漫长,时间长达八九个月。春季干旱多风。夏秋季短而多雨,并常伴有暴雨和冰雹。除拉加镇黄河各地一带有80—95天的无霜期外,其余地区均无绝对无霜期。严寒湿润的大陆性气候,形成了以高山草甸土为主的土壤类型和以高寒草甸为主的草原植被,拉加镇黄河谷地有零星小块农业区,主要种植青稞、小麦、油菜籽等。

精选留言

果洛玛沁县简介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