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县

通城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跨东径113°36′~114°4′,北纬29°2′~29°24′。县境东南与江西省修水县交界,南与湖南省平江县接壤,西和西北与湖南省岳阳县、临湘市毗邻,北和东北与本省崇阳县相邻。县城(隽水镇)往东南29.5公里至南楼岭,与修水县交界;往南20.4公里至界上,与平江县交界;往西21.2公里到大界,与临湘县交界;往西南25公里至雁门界牌坳,与岳阳县交界;往北6公里至铁柱港,与崇阳县交界。东、西最长约45公里,南北最宽约40.5公里,总面积1140.7平方公里。县城距省会武汉市200公里,距咸宁市温泉111公里。 【地质】1.地质构造。通城县属幕阜山花岗岩区,大地构造位于杨子准地台的江南地轴北缘。基底为浅变质的冷家溪群,盖层为古生代和中生代组成,不整合沉积于冷家溪群地层之上,经历了燕山运动,相应产生了褶皱、断裂和花岗岩侵入,同时伴有大量的岩脉产出。主要褶皱构造为药姑山倒转向斜,轴部位于药姑山至枫树冲一带,轴向为西北,轴面向南西倾斜,岩层挤压强烈,属线型紧闭褶皱。规模较大的断层有10余条。正断层呈北东向,逆断层多呈北西和南东向,分布在县境南部和东部的花岗岩体和沉积层中。 2.工程地质。通城县广泛出露的岩土地质体为花岗岩及各种成因形成的松散土体,花岗岩占全县地层岩石面积的80%以上。其次为沉积岩,再次为区域变质及接触变质形成的变质岩。花岗岩体内的岩脉主要是花岗体晶岩脉,其次为细晶岩脉、岩墙及石英脉等。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四庄乡、北港镇、五里镇、马港镇、麦市镇、关刀镇黄泥洞村和塘湖镇以西地段的南虹村、八燕村。岩性多为二长花岗岩、斑状二长花岗岩,少数为云英岩化岗岩脉或岩株。工程地质特征为球状风化及构造剥蚀作用形成深切沟谷。 松散土体主要分布于县内主要水域及其支流形成的河漫滩,冲积扇及Ⅰ、Ⅱ级阶地和部分低丘谷地中,具低压缩性或中压缩性,力学强度低。 沉积岩主要分布于县境东部的麦市、塘湖、沙堆、四庄等乡镇,因具层理构造,岩石一般具明显各向异性,工程地质特点变化较大。 变质岩根据不同变质作用可分为接触变质和动力变质两种工程地质岩类。接触变质工程地质岩分布于县西北面的北港、大坪、石南等乡镇,岩石力学强度和抗风化能力明显降低,透水性增强,属县内滑坡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和次重点防治区。动力变质工程地质岩类主要沿境内断裂带分布,岩性有压碎岩、角砾岩、糜稜岩、断层泥等,其工程地质特点是岩石破碎、胶结不良,裂隙发育,强度低,透水性强,县境内十分普遍,泥石流、崩塌高易发区和一般易发区均有存在,根据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具体情况可分别定为地质灾害重点、次重点和一般防治区。 3.水文地质。通城县地下水资源丰富,按其含水岩石空隙性分为松散岩类空隙水、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岩溶水。 松散岩类空隙水主要分布于县内各种松散沉积物及土壤中,部分山间盆地、斜地及河流堆积平地中较深部位,具有一定的承压性。 基岩裂隙水按其裂隙形成的原因分为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两种。风化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县境内各类岩石尤其是大面积出露的花岗岩石空隙和风化裂隙中,一般情况下裸露地表,水量贫乏,其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此类地下水多为季节性毛细水和重力水,局部风化裂隙密集区可形成间歇泉。构造裂隙水是县内地下水资源的主要类型之一,它主要赋存于各类基岩的裂隙带中,接受地表水和大气降水不断补给,具有较强的承压性,可形成一定涌水量的自流泉。县城附近佘家畈、麦市杨源的泉水均属此类型。全县此类泉、井不下百余处。 碳酸盐岩岩溶水分裸露型和覆盖型两种,裸露型含水岩可形成各种岩溶地形裸露地表,水量、水位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局部也接受基岩裂隙补给。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岩溶溶洞管道中,径流排泄通畅,多以洞隙汇流形式沿地表陡坡向低地排泄或以溶洞泉形式于河流深切沟谷坡底排出。覆盖型岩溶水主要分布于黄袍、塘湖至南虹桥灰岩地层中,岩溶含水层被地表风化堆积的粘性土层或松散孔隙水含水层覆盖于地下,除接受大气降水渗入补给和相邻含水层侧向补给外,与上覆孙隙水含水层也有明显的互补关系,地下水多以上升泉形成排出,流量稳定,塘湖圣水井,黄袍大泉洞井均属此例。 4.环境地质。20世纪80年代后,县内农田水利、电力、公路、集镇等较大型建设及矿山开发、全垦造林、全垦抚育等各种人为活动,造成大面积植被破坏,高陡边坡剧增,矿砂尾渣随处堆放,日益增多的采空区和地下水过分抽采等均致使人赖以生存的岩土基础自然平衡失调,事故隐患多处可见,在暴雨、洪水及风化剥蚀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崩塌、泥石流、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随之增多,形成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威胁。 【地貌】1.山地。通城县东南西三面群山环抱,构成面积488.7平方公里的中高山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2.84%。其中,海拔250~500米的346.18平方公里。501~800米的107.6平方公里,801~1200米的30.19平方公里,1200米以上的4.73平方公里。最高点为黄龙山只角楼,海拔1528.3米,最低点为四庄乡小井村偏北面,海拔78米。东南边缘的黄龙山系和西北部的药姑山系均属幕阜山脉。黄龙山系又分东北支,西南支和中支。东北支由黄龙山、白面山、南楼岭、苦竹岭、狮古尖、黄袍山等组成,县境东面及东北诸山皆由此支所出。西南支由凤凰翅、燕子岩、冬桃山、张师山、黄金山、白石山、古仑峰、相师山等组成,西南诸山都属此支。中支由黄龙山北麓又分东西两分支,伸入县境中部。东分支由云溪山、大包山、九曲岭接鸡笼山;西分支由清凉山、黄鹤楼北接锡山,向西接九岭、梧桐山、尖山。西北部的药姑山系主要包括大药姑、小药姑、断峰山、白云山、楚门界、铜鼓山、相师山和县西北诸山。 通城县内主要大山有:药姑山、黄袍山、黄龙山、锡山、九岭、白面山等。 2.丘陵。县内丘陵地区面积52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6.02%。按地势可划分为南部高丘陵区和北部低丘陵区。南部高丘陵区包括东起塘湖镇东南至麦市镇,西南至马港镇、五里镇、石南镇和北港镇、隽水镇南部的丘陵地区,面积近300平方公里,其间山丘分布多且密,除梧桐山海拔高于300米,余处海拔高度一般在150~300米。北部低丘陵区包括东北部的四庄乡、沙堆镇,西北部的大坪乡、关刀镇、隽水镇北部丘陵区,面积200余平方公里,山丘分布较高丘陵区少且地势低,除堆山、铁柱山两山海拔超过150米,余地一般为90~150米。 3.平畈。县内平畈多散布于河溪两侧和丘陵之间,俗称塅、畈、垅。全县共有大小平畈60余处,为县内水稻和蔬菜主要产地,其面积一般在1~5平方公里,总面积127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1.13%。县内主要平畈有:沙堆畈、阔田畈、枫树畈、大坪畈、来苏畈、沙坪畈、四庄畈、辛安塅、八仙畈等。 【历史气候】通城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适中,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但由于季风和地貌的影响,时空分布不均,春季低温阴雨,夏季洪涝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常出现。全县年平均日照时数1706小时,年平均气温17.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7℃,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0.7℃,极端最低气温-15.2℃。雨量充沛,时空分布不均,年平均降雨量1556毫米,其中4-10月降雨量1267.1毫米,占全年雨量的81%,年平均相对湿度79%,最小相对湿度8%。气候常因南方暖湿气流经过县境,受幕阜山脉的影响,形成地域性小气候,使暴雨集中,降雨强度加剧,成为湖北省暴雨中心之一。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期256天,全年日照1706小时,年平均风速1.6米/秒,最多风向东北风,年平均蒸发量1344毫米,年雷暴日数41天。通城除受大范围天气气流影响外,由于通城山地、湖泊相互交错,还常发生局地强对流天气,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雷暴、洪涝、干旱、低温阴雨、大风、寒潮、雪灾、冰雹等。 【2017年气候特点及气候灾害】2017年年平均气温为17.3℃,比历年平均偏高0.2℃;年降水量为2210.2毫米,比历年平均偏多38%;年日照时数为1462.9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33%。其中1-2月气温偏高,日照时数偏多,不利于农作物越冬;3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少,不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4-5月连阴雨较多,降水偏多,不利于农作物的种植生长和收割,对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户外活动不利;6月气温正常,雨量偏多,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7月气温偏低,降水偏少,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一定影响;8月气温偏低,降水量严重偏少,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9-10月气温偏高,雨量偏多,雾霾天气增多,对人们出行造成不利影响;11月气温偏低,月降水量明显偏多,阴雨天气日数较多,日照时数明显减少,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利亦有弊;12月气温正常,降水量略偏多,日照偏少,有利也有弊。 【历史气候】通城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适中,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但由于季风和地貌的影响,时空分布不均,春季低温阴雨,夏季洪涝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常出现。全县年平均日照时数1706小时,年平均气温17.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7℃,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0.7℃,极端最低气温-15.2℃。雨量充沛,时空分布不均,年平均降雨量1556毫米,其中4-10月降雨量1267.1毫米,占全年雨量的81%,年平均相对湿度79%,最小相对湿度8%。气候常因南方暖湿气流经过县境,受幕阜山脉的影响,形成地域性小气候,使暴雨集中,降雨强度加剧,成为湖北省暴雨中心之一。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期256天,全年日照1706小时,年平均风速1.6米/秒,最多风向东北风,年平均蒸发量1344毫米,年雷暴日数41天。通城除受大范围天气气流影响外,由于通城山地、湖泊相互交错,还常发生局地强对流天气,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雷暴、洪涝、干旱、低温阴雨、大风、寒潮、雪灾、冰雹等。 【2017年气候特点及气候灾害】2017年年平均气温为17.3℃,比历年平均偏高0.2℃;年降水量为2210.2毫米,比历年平均偏多38%;年日照时数为1462.9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33%。其中1-2月气温偏高,日照时数偏多,不利于农作物越冬;3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少,不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4-5月连阴雨较多,降水偏多,不利于农作物的种植生长和收割,对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户外活动不利;6月气温正常,雨量偏多,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7月气温偏低,降水偏少,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一定影响;8月气温偏低,降水量严重偏少,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9-10月气温偏高,雨量偏多,雾霾天气增多,对人们出行造成不利影响;11月气温偏低,月降水量明显偏多,阴雨天气日数较多,日照时数明显减少,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利亦有弊;12月气温正常,降水量略偏多,日照偏少,有利也有弊。 通城县土壤种类众多,共分红壤、黄棕壤、草甸土、沼泽土、石灰岩土、潮土、水稻土等7个土类,13个亚类、25个土属、73个土种。成土母质以花岗岩为主,分布极广,其余泥质岩类,第四纪浮土和石灰岩。其中:花岗岩占73.9%,泥质岩类占10.6%,第四纪浮土占9.6%,石灰岩占5.9%。通城县土地主要分为平地、缓坡地、陡坡地。6度以下平地占60.09%,6~25度的缓坡地占37.13%,25度以上陡坡地有占2.78%。平地主要位于河谷平畈和低丘冲垅地带,地势平坦,灌溉条件较好,产量高,但低丘平畈水系两旁的落沙低洼田易受洪涝灾害;缓坡地面积大,主要分布在丘陵冲垄和山区,这部分耕地土壤质地较差,水土肥流失严重,易受水冲沙压,产量较低,绝大部分为中低产田;陡坡地面积较小,主要分布在高丘和山区,水土流失严重。 至2012年底,土地总面积113121.22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0.61%。耕地28996.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5.6%。耕地中:水田24702.76公顷,旱地4151.94公顷,水浇地141.76公顷;园地1165.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园地中:果园844.52公顷,茶园266.6公顷,其他园地53.94公顷;林地65271.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57.70%,林地中:有林地59144.78公顷,灌木林地20.73公顷,其他林地6106.16公顷;草地1704.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5%;城镇村及工矿用地6697.5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5.92%,城镇工矿用地中:建制镇1455.91公顷,村庄5011.49公顷,采矿用地195.37公顷,特殊用地34.78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421.2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26%,交通运输用地中:公路用地534.63公顷,农村道路886.58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202.9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4.60%,水域及水调用地中:河流水面1363.89公顷,水库水面1257.18公顷,坑塘水面1376.38公顷,内陆滩涂189.04公顷,沟渠969.94公顷,水工建筑46.49公顷;其他土地2661.5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35%。 土地资源:至2009年底,土地总面积113121.22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0.61%。耕地29301.4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5.9%。耕地中:水田25593.08公顷,旱地3556.89公顷,水浇地151.44公顷;园地1154.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园地中:果园853.70公顷,茶园279.78公顷,其它园地20.68公顷;林地66033.4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58.41%,林地中:有林地59783.04公顷,灌木林地23.77公顷,其它林地6226.62公顷;草地1889.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6472.1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5.75%,城镇工矿用地中:建制镇1348.63公顷,村庄4948.10公顷,采矿用地145.00公顷,特殊用地30.42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407.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24%,交通运输用地中:公路用地525.30公顷,农村道路882.17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055.2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4.51%,水域及水调入用地中:河流水面1367.49公顷,水库水面1257.18公顷,坑塘水面1393.54公顷,内陆滩涂11.70公顷,沟渠979.26公顷,水工建筑46.05公顷;其他土地1807.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59%。 矿产资源:通城县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32种,分布在全县境内70余处,是我国中部地区稀有金属、稀土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的主要产地之一,部分矿种储量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已探明储量和确定地理分布的矿种有10多种,即金属矿:钒、铌钽矿,其中铌钽矿属稀有黑色金属,储量约17362吨,为全省之冠;非金属矿:独居石、石煤、长石、石英、云母、高岭土、石灰石、花岗石,其中独居石储量约34000吨,居全国之首。 水利资源:通城境内有港、溪135条,河床多粗沙结构。各溪流分别汇于隽水河、菖蒲港、铁柱港、沙堆河四大水系后而注入陆水。全县有中小型水库73座,其中:中型水库有云溪、百丈潭、东冲、左港、阁壁、龙潭等6座,蓄水能力9356万m3;小㈠型水库15座,蓄水能力3212万m3;小㈡型水库52座,蓄水能力1400万m3;有塘堰11278处,蓄水能力4782万m3;总蓄水能力18750万m3。各中型水库合计总干长4.5km,干渠长145.9km,构成云阁龙、左港、东冲、百丈潭四大灌区,有效灌溉面积20.6万亩。 通城县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由于各季节大气降水不均,产生径流量变化较大,常年平均地表水资源为10.3472亿m3。因无过境客水,地下水随地表水变化而变化,不稳定,一般平均产水模数为20—30万m3/km2·年,资源量为2.3728亿m3。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52451kw,近期可开发利用量约40910kw,占理论储藏量的78%。截止2007年,已建成以百丈潭、云溪、黄龙三条水系梯级电站为骨干的小水电站62座,装机92台,容量2.51万kw,占近期可开发利用量的61.7%,占理论储藏量的48.3%,多年平均发电量7200万千瓦时,发展成为以自发小水电供电为主的县。 主要物质:通城物产极为丰富,素有“走遍天下,好不过黄龙山下”之誉。 农作物粮食作物有水稻、水麦、玉米、大豆、蚕碗豆、绿豆、红豆、红薯、土豆等;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芝麻、田藕、荸荠、蔬菜等;特产作物有茶叶、药材、果树等。 水产资源鱼类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是一些广适性和山溪性鱼类,分属四目八科三十四种。其中:鲁科二十六种、鲶科一种、鳅科三种、鳢科一种、合鳃科一种、鲡科一种、鳍科一种。如草鱼、鲢鱼、鳙鱼、青鱼、鲤鱼、团头鲂、三角鳊、长春鳊、鲫鱼、鲶鱼、黄鳝、乌鱼、赤眼鳟、黄尾、密鲴、细鳞斜合鲴等。还有弹虾、米虾、田螺、蚌壳、甲鱼、乌鱼、螃蟹等,这些水生动物资源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 植物资源木本植物共有24科283种,其中以松、杉、楠竹、茶、油茶为主要树种;草本植物中,可供药用的就有70种;水生植物资源有藕、芡实、荸荠、菖蒲、水生莲、蒿草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2种:银杏、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8种:花榈木、刺楸、桢楠、樟树、鹅掌楸、厚朴、粗榧、紫荆木等;省级保护植物有:金钱松、凹叶厚朴、檫木、青钱柳、杨梅、青檀、厚边木犀、山拐枣、南紫薇等。 动物资源家养禽畜以猪为主,次为牛、羊、兔、鸡、鸭、鹅等,其中通城生猪“两头乌”是著名的华中良种猪,是湖北省保种提纯的猪种。野生动物有7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白颈长尾雉、云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金猫、小天鹅、苍鹰、白鹇、勺鸡、草号鸟、红角号鸟、雕号鸟、虎纹蛙等;省级保护动物有:花面狸、狗獾、猪獾、食蟹?、豹猫、小麂、华南兔、大白鹭、白鹭、灰胸竹鸡、董鸡、珠颈斑九鸟、翠金鹃、蓝翡翠、家燕、金腰燕、八哥、松鸦、灰喜鹊、白颈鸦、画眉、红嘴相思鸟、寿带、杜鹃、玉锦蛇、黑眉锦蛇、滑鼠蛇、乌梢蛇、眼镜蛇、银环蛇、尖吻蝮、棘腹蛙、泽蛙、黑斑蛙、双团棘胸蛙、湖北金钱蛙、棘胸蛙等。 自然景观:通城山水秀丽,天然浑朴;历史悠久,人文蔚起,留有许多珍贵的遗产。 旅游景点县内共有八个旅游风景区,和其它风景点可组成八条旅游线,即隽水镇—秀水公园一东山阁—李自成墓—锡山一日游;麦市镇—尧家林古文化遗址—总寺园—只角楼一黄龙寺—天岳关—黄龙度假山庄—凤凰池三日游;花墩桥红军集结地、谈判旧址、纪念碑—横岭隧洞一药姑水库一割耳坡纪念碑一花果源水库—白云寺—三仙坛一药园、茶园、竹园—药姑避暑山庄三日游;八燕渡槽—渡江春—尚书墓—黄袍森林公园—湘鄂赣边区苏维埃旧址—白水岩—万亩三木药材公园一丁仙洞一华罗寨三日游;百丈潭四级电站一百丈潭避暑山庄—杨泗庙水库—“小八达岭”一九岭抗日战场遗址—平江二日游;关刀桥—云溪水库水上游乐场一日游;四庄乡—鹿角山龙潭水库游乐场一日游;)隽水镇—大溪水上“不夜城”—大溪洞二日游。八条旅游线可分别延伸,一条至江西修水、九江上庐山;一条过平江、岳阳楼上宜昌三峡;一条出崇阳金沙、咸宁温泉或通山九宫山。 省级森林公园锡山旅游风景区位于县城南,距县城仅1.5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最高点海拔471米,夏季温度比城区低3℃,有“东挹黄龙幕阜之奇,西连衡岳洞庭之胜”的美誉,被古人誉为“小匡庐”。唐代道教真人罗思远曾在此趺坐、炼丹,修建了九宫庙。今日锡山,有李自成墓、木鱼湖游览区、聪明泉游览区、瑞庆峰游览区、森林动植物保护区等20处游览景点。通城方志局编有《锡山》一书。 黄龙山旅游区黄龙山地跨湘、鄂、赣三省。最高海拔1528.3米,宛如一道天然画屏,障护于通城东南、修水之西、平江之东。以三国吴黄龙元年“黄龙改于武昌”而得名。又号称天岳,超然五岳之一。黄龙山既是佛教黄龙宗的发源地,又是道教的第二十五洞天,素以鬼斧神工的奇峰异石,缥渺迷蒙的奇幻云海,绚丽多姿的奇花异草,喷珠溅玉的流泉飞瀑而被儒、释、道名人所咏颂。且气候独特,夏季日温差与县城在8℃之间。南承暖气,北御寒流,冬春二季之交,两景并存。北有冰凌积雪,南有杜鹃盛开。“恫深春积雪,岩幽夏无暑”,为天然避暑胜地。现有只角楼、天岳关和凤凰翅等三大浏览区。主要景点有黄龙林海、犀牛望月、神龟驮经、石龟问松、玉女抛梭、金鲤朝天、刘磐幕、试剑石、鸣水瀑、凤凰池、姑嫂潭、桃花洞等40余处。主峰只角楼形似一角耸立,通体为石,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誉。2004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度重视黄龙山风景区的开发和建设,投资400多万元,硬化麦黄(麦市镇——黄龙山)公路22公里。中心景区饮水工程已全面竣工。照明用电进行了全面改造,高压到场、低压到户。移动、联通、电信、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全面贯通。林业、国税、地税、教育、交通、电力等部门共投资2000万元,建成三星级度假别墅8栋、餐厅1栋,日接待能力达到200人。2006年7月,县委、县政府已组建了黄龙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和黄龙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对黄龙山风景区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工作。 药姑山旅游风景区药姑山古名龙窖山,是我国瑶族的发祥地。动、植物物种丰饶,被李明珍称为“江南天然药库”。相传,李氏姐妹在此山采药医人,广积功德,被渡成仙,故名药姑山。山峦层迭,绵亘起伏,沟谷纵横,苍林如海。唐时建起三仙坛、白云寺。现有向天狮、白虎咀、凤形山、独烛峰、白云港、洞屋沟、麒麟山、凤凰埂、倒挂金钟、寒婆寨、丫髻山、猫儿洗脸、老龙潭、五马奔槽、雷公岩瀑布、桂竹源等自然景观。有石板屋、穴居洞、梯田等瑶族先民遗存。药姑山还是湘鄂边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江渭清、钟期光等同志在此坚持了3年游击战争。现在的药姑山以该山区天然动植物为基础,建立了动植物保护区,重修了白云寺、三仙坛,建设了一个千亩竹园,一个千亩云雾茶园,一个五千亩人工药园。 行政区划 街道、镇、乡名称 (驻 地) 村(居)民委员会名称 隽水镇 (雁塔社区) 雁塔、银城、新塔、旭红、湘汉、和平、秀水、白沙、宝塔、东港、桃源、古龙、柳峦、石泉、铁柱、油坊、利和、上阔、下阔 石南镇 (石南社区) 石南、樊店、牌合、石马、柏树、仙姑、花亭、虎岩、杨山、梅港、赛公 北港镇 (庄前社区) 庄前、长青、岭源、大界、桂家、雁门、枫树、方塅、沉山、横冲、龙门、贯青 五里镇 (五里牌社区) 五里牌、何家、五里、磨桥、大坪坳、墈上、左港、季山、金塘、湾头、五斗、治全、锡山、陈谷、程凤、相师、尖山 马港镇 (推垅社区) 推垅、何婆桥、白竹、马港、毛塅、松港、程坳、石溪、九岭、踏水、界上、马洞、中塅、彭塅、潭下、黄鹤、易塅、丁仙、高峰、平湖、金山、灵官桥 关刀镇 (官塘社区) 官塘、关刀、高冲、八仙、白马、杨田、五流、八燕、里港、春雷、水兴、台源、新建、黄丰、云水、杨家、高桥、道上、棋盘、东山 麦市镇 (向阳社区) 向阳、麦市、七里、井堂、株树、李塅、长冲、西坳、天门、冷塅、陈塅、何塅、九房、盘石、卢塅、花园、天岳、金麦、红石 塘湖镇 (塘湖社区) 塘湖、石坪、白沙、望湖、大埚、润田、荻田、龙印、林湾、南虹、凉亭、图垅、阁壁、狮子、石港、雷吼 沙堆镇 (九井社区) 九井、沙堆、堆山、坪坳、石冲、港背、瑶泉、罗塘、大柱山、湾船咀 四庄乡 (四庄) 四庄、新联、寺背、清水、向家、庙下、五花、小井、大源、 上坪、华家、纸棚、大溪 大坪乡 (南坪社区) 南坪、大坪、岳姑、草鞋、南山、来苏、辉煌、韩岭、达丰、墨烟、沙口、农林、下畈、坪山、内冲瑶族村、花墩、栗坪、 杨部、易畈、方仕、水口、青山、大九房 其他鹿角山林区:龙潭洞、守仙洞、石门洞 注:黑体字为居委会(社区) 历史沿革 【建置沿革】通城别称银邑,简称隽。县名取境内隽水北入长江,直通武昌城之意。 远在龙山文化时期即有人在此生息。周为楚地,秦属南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下隽县,武帝时属长沙国。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改长沙国为长沙郡,下隽隶之。三国时属吴,为周瑜封邑。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改隶巴陵郡。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改下隽县为上隽县,设锡山市(今隽水镇)。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废上隽县,分立乐化县、下隽县,隶属上隽郡。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乐化、下隽并入蒲圻县,属荆州江夏郡。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分蒲圻南境置唐年县(今通城、崇阳境),隶属鄂州。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改锡山市为镇,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更名为通城镇。五代杨行密(公元902-903年),改唐年县为宗阳县,南唐又改宗阳县为唐年县。北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改为崇阳县,属鄂州。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分崇阳县南上隽、乐化、天宝3乡置通城县。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通城并入崇阳县。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恢复通城县,隶属武昌郡,元属武昌路,明、清属武昌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后,属江汉道。民国21年(公元1932年)后,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十八年至二十四年(1929~1935)间,通城属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药姑山、黄袍山先后建立县苏维埃政权。 1949年通城解放后,属湖北省大冶专员公署。1952年秋后属孝感专员公署。1958年11月,通城、崇阳合县。1960年1月属武汉市。1960年12月,恢复通城县,仍属孝感专员公署。1965年8月属咸宁专员公署,1999年3月属咸宁市。【人口、民族】通城县人口基本汉族为主,仅有零星少数民族。2017年末,全县总户数15.02万户,户籍人口52.50万人,常住人口41.54万人,城镇化率43.9%。全年出生人口7888人,人口出生率14.75‰,出生人口性别比114.93%;人口自然增长率10.28%,死亡人口2390人。 经济发展 2017年完成GDP125.61亿,同比增长8.4%

精选留言

通城县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