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

随州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东承武汉,西接襄樊,北临信阳,南达荆州,居“荆豫要冲”,扼“汉襄咽喉”,为”鄂北重镇”,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东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
北面与河南省南阳、信阳二市毗邻,南面与湖北省江汉平原的京山县、钟祥市相连,恰好处于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的交接地带,真可谓西通宛洛,南达吴越,地当荆豫要冲,扼阻襄汉咽喉。
随州交通便利,京广铁路、汉丹铁路、宁西铁路、正在修建的随信铁路和107、312、316国道以及”汉十”高速公路、“随岳”高速公路,正在修建的“麻竹”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和随信铁路。跨北纬31°19′-32°26′,东经112°43′-113°46′。全市南北长约130公里,东西宽约105公里,总9636平方公里,人口258万。
其中,山地面积4285平方公里、丘陵面积2094平方公里、平畈530平方公里、河滩面积80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61.3%、30%、7.6%、和1.1%。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3%,其中南部地区高达70%。境内山水资源富集,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洪山,有国家森林公园中华山,有全国十大水库之一的徐家河,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银杏群落,一批风景名胜享誉华中地区。
随州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特色鲜明。现已形成汽车机械、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医药化工、食品加工七大产业板块,特别是专用汽车在全国品种最齐全、特色最鲜明、产业资源最富集,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称号。随州物产丰富,香菇、木耳、银杏、兰草、大蒜、茶叶、蜜枣等农副产品名扬海内外,是中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集散地和出口基地,被誉为中国花菇之乡、中国古银杏之乡、中国蕙兰之乡。
随州市处于中纬度季风环流区域的中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受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随州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严寒酷暑时间较短。据统计,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在865-1070毫米,年光照总数在2009.6-2059.7小时之间,年平均气温15.5摄氏度,无霜期220-240天。温暖的气候条件,良好的地貌特点,造就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大洪山一带,保留着很多珍贵的植物种类,其中主要包括中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和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繁茂的植被和充足的果根,使随州的动物资源也相应丰富,而且至今还保留有一些珍贵的物种如大鲵、金鱼等。可以说,自古以来,随州大地一直是动植物栖息和繁衍的理想场地。
【行政区划】
2000年,撤销省直辖县级随州市,设立地级随州市,原县级随州市行政区域为曾都区行政区域。2009年,根据国务院有关精神,在现有随州市曾都区区划范围内,划出部分乡镇成立随县,曾都区继续保留。全市版土面积963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57.77万(据《2010年湖北统计年鉴》),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随州常住人口为2162222人。下辖一市一区一县:广水市、曾都区、随县。
【历史沿革】
以西周封国随为名。春秋分属随、厉、唐三国。战国末属楚,置随县。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置随州。
1949年属孝感专区。
1952年属襄阳专区。
1970年属襄阳地区。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随县,将随县的行政区域并入随州市(县级)。
1994年属省直管市。
1988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应山县,设立广水市(县级)。
1994年,湖北省政府将随州市由襄樊市代管改为省直辖。
2000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1)撤销省直辖县级随州市,设立地级随州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曾都区。(2)随州市设立曾都区,以原县级随州市的行政区域为曾都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烈山大道。(3)将孝感市代管的广水市划归地级随州市代管。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随州市总人口2484688人。其中:曾都区1598752人、广水市885936人。
2000年,撤销省直辖县级随州市,设立地级随州市,原县级随州市行政区域为曾都区行政区域。
2009年,根据国务院有关精神,在现有随州市曾都区区划范围内,划出部分乡镇成立随县,曾都区继续保留。
经济发展
2017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实际利用内联资金、利用外资分别增长10%和9%,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8%以上。节能减排等控制性指标全面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精选留言

随州市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