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

武汉,简称“汉”,俗称“江城”,位于中国中部、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也是湖北省省会。地理位置为北纬29°58′~31°22′,东经113°41′~115°05′。在平面直角坐标上,武汉市东西最大横距134千米,南北最大纵距约155千米,形如一只自西向东翩翩起舞的彩蝶。武汉的最东边在新洲区徐古街将军山村,最西边在蔡甸区侏儒街国光村,最南边在江夏区湖泗街均堡村,最北边在黄陂区蔡店街李冲村。

地貌:武汉市地质结构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几乎控制全市地质构造的轮廓。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区,中间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全市低山、丘陵、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的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8%、12.3%、42.6%和39.3%,海拔高度在19.2米至873.7米之间,大部分在50米以下。

  气候:武汉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光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等特点。年平均气温15.8℃~17.5℃,极端最高气温41.3℃(1934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8.1℃(1977年1月30日)。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2100小时,年总辐射104千卡/平方厘米~113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1150毫米~14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0%左右。

  土壤:武汉市土壤种类繁多,共有8个土类、17个亚类、56个土属、323个土种。其中水稻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5.5%;其次为黄棕壤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24.8%,潮土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17.0%,红壤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11.2%;其他有石灰土、紫色土、草甸土、沼泽土等土地面积共占土地总面积1.5%。

  植被:武汉市植物区系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过渡的地带。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的蕨类和种子植物有106科、607属、1066种,兼具南方和北方植物区系成份。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组成的混交林是全市典型的植被类型。长江、汉江以南以樟树、楠竹、杉木、叶茶油茶、女贞、柑橘为代表;长江、汉江以北以马尾松、水杉、法桐、落羽松、栎、柿、栗等树种为主。

  动物资源:武汉市动物资源种类繁多,有畜禽、水生、药用、毛皮羽用、害虫天敌、国家保护动物等动物资源。畜禽动物主要有猪、牛、鸡等10余种、70多个品种。鱼类资源有1l目、22科、88种,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青、鲢等20余种。“武昌鱼”(团头鲂)是经济名贵鱼种,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武汉已有大量繁殖。水禽有雁、鹳、鹈等8目、14科、54种。白鹳是国家一类保护的珍贵稀有水禽。特种经济水生物有白鳍豚、江豚、鳖等。白鳍豚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江豚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在野生动物资源中毛皮兽类很少,主要是药用动物。

  水资源:武汉市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从市区两侧汇入长江,形成以长江为干流的庞大水网。全市总水域面积达2217.6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6.1%,其中,5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65条。全市有湖泊166个,其中城区内有湖泊43个。各类水库277座,其中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6座,总容量9.25亿立方米。共有塘堰8.51万口,蓄水能力3.3亿立方米。据测算分析,在正常年景,地下水静储量128亿立方米,地表水总量达7145亿立方米,其中境内降雨径流38亿立方米,过境客水704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万千瓦。

  矿藏:武汉市已发现矿产33种,矿点154处,潜在经济价值8400多亿元,其中,冶金辅料和建筑材料储量最大,拥有全国最大的熔剂石灰石、白云岩、石英砂岩基地,膨润土矿储量1.18多亿吨,居全国第一位。现发现优质矿泉水、热泉8处。此外,还发现金矿点11处,铜矿点9处,锰矿、磷矿点各2处,并有5处发现石油、天然气的“油气显示”。

历史沿革

历史悠久,早在距今8000年~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先民们就在这水网之域繁衍生息,用石制器具拓现远古文明。黄陂区盘龙湖畔的盘龙城,筑于商代,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东汉末年,江北先后称曲阳县、沌阳县、汉津县、汉阳县(606年),江南先后称汝南县、江夏县(589年)。自汉以降经南北朝至元、明,武汉成为水陆交通枢纽,商贾辐辏。明代中期成化年间,由汉阳龟山之南入江的汉江主道改由山北入江,由此而形成汉口新镇,奠定了武汉三镇的地理基础。明末清初,汉口以商业大镇卓立华中,与北京、苏州、佛州并称“天下四聚”,又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清康熙四年(1665年),清政府在汉阳门外白鳝庙下设“常关”,征收国内商货通过税。清咸丰七年(1857年),湖广总督官文又分设宗关(今汉口上茶庵)、汉关(今汉口下茶庵)等10个征税关卡。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汉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1861年3月,汉口正式对外开埠。汉口对外开放后,湖广总督官文上奏清政府于1862年1月1日设立江汉关,并于次年正式征收关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分汉水以北地置夏口厅,治所即今汉口。至此,汉口与汉阳城区、武昌城区统称“三镇”。

1889年,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后,在汉施行洋务“新政”,兴办工厂和学校,编练新军,民族工业乘势得到发展,为武汉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武汉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1911年10月10日,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在武汉爆发,建立了湖北军政府,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926年12月,国民政府迁都武汉。1927年1月,汉口、武昌合并为武汉市,划为京兆区。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武汉市正式建置。三镇合并建制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6月改为湖北省辖的省会城市,1984年5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计划单列市。1986年12月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2年7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1993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2007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文批准设立武汉城市圈(位于湖北东部以武汉市为龙头,由周边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等9个城市组成,土地面积5.78万平方千米,人口3123万人,圈域生产总值占湖北生产总值总量的61%,集中了湖北工农业、交通建设、文化教育的精华部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2010年1月,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使东湖高新区成为继中关村后中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中部地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11月国务院批准,同意武汉吴家山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商务部同意武汉吴家山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至此,武汉市正式形成了三大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三镇鼎足开发的局面。2015年,武汉市被国家定位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同年7月,武汉城市圈获批成为首个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2016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同年,《武汉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6月,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重点布局三大城市群,将武汉列为超大城市,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江、汉江纵横交汇通过市区,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通称武汉三镇。2016年辖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蔡甸、江夏、东西湖、汉南、黄陂、新洲13个行政区及武汉经济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化学工业区和武汉新港等5个功能区。区下辖156个街道、1个镇、3个乡。全市群众自治组织3144个,其中,社区居民委员会1319个,村民委员会1825个。全市土地面积8569.15平方千米。建城区面积585.61平方千米。

2017年常住人口1089.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67万人。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871.8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0.04%,比上年提高0.27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853.6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8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15.57‰,死亡率11.62‰,自然增长率3.96‰,净迁移率19.78‰。

精选留言

武汉市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