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县

弥渡县,位于东经100°19′-100°47′北纬24°47′-35°32′,地处云南高原西部、大理州东南部,东与祥云、南华县接壤,南与景东、南涧县毗邻,西靠巍山县,北连大理市。东距省会昆明320公里,北离州府下关61公里,南距漫湾电站144公里。是红河发源地之一和澜沧江中游经济带的腹带,古称“六诏咽喉”,是闻名全国的花灯之乡和民歌之乡,花灯名曲《弥渡山歌》、《绣荷包》、《十大姐》,被誉为东方小夜曲的民歌《小河淌水》出自弥渡。地名由来:弥渡古名勃弄川,相传古代是一片江洋浩瀚的水乡泽国,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又称“弥渡”,清代为讳水患,改称弥渡。据《赵州志》载《迷渡考》称,古时这里一至秋霖,众水汇聚,汪洋若海,往来之人每每失路,遂有“迷渡”之名。到明末以后,江河泉塘得到初步治理,清雍正间始改“弥渡”,县因弥渡市而得名。 【行政区划】 截止到2013年弥渡县辖5镇3乡,即弥城镇、新街镇、红岩镇、寅街镇、苴力镇、密祉乡、德苴乡、牛街彝族乡,共有89个行政村,1056个自然村。

弥城镇城南社区,城北社区,城东社区,城西社区,双海村,张迁村,龙泉村,新城村,龙华村,蔡庄村,谷芹村,高坪村,石甲村,红星村,山高村,长坡村,新庄村
红岩镇红岩村,吉祥村,竹园村,班局村,大营村,理卫村,罗营村,赤水村,史近村,东海村,章岗村,清水沟村
新街镇新街村,六一村,陶营村,新胜村,永增村,永祥村,罗荡村,董和村,西庄村,西河村,金刚村,海坝庄村
寅街镇寅街村,武邑村,东风村,河东村,栗树村,高营村,永丰村,大庄村,勤劳村,朵祜村,瓦哲村
苴力镇苴力村,白邑村,栗子园村,白云村,先锋村,水田村,五台村
密祉乡永和村,兴隆村,中心村,八士村,莲峰村,石麟村
德苴乡德苴村,团山村,小里村,塘子村,岔河村,多依村,新和村,邑郎村,金星村,青云村,青丰村,太平村,李丰村
牛街彝族乡牛街村,康郎村,大桥村,树密村,梅红村,保邑村,龙街村,马鞍村,团结村,木掌村,荣华村

【历史沿革】 弥渡古名勃弄川。《蛮书·六赕第五》有“白崖城在勃弄川…大历七年(772)阁罗凤新筑也…川东西二十余里,南北百余里”的记载。 西汉属益州郡云南县地。 东汉属益州永昌郡云南县地。 三国蜀汉属益州云南郡云南县地。 西晋至南朝梁属宁州云南郡云南县地。 北朝周属南宁州。 隋属南宁州总管府。 唐初属剑南道姚州。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今弥渡属南诏国勃弄赕,治地白岩。后历经“大长和国”、“天兴国”、“大义宁国”,今弥渡建置因袭南诏称勃弄赕。 后晋天福二年(937),今弥渡属大理国天水郡(郡治今大理凤仪镇)。 元宪宗三年(1253),弥渡隶属大理下万户府赵赕千户所。 至元十一年(1273)改置建宁县,治地白岩,属大理路赵州。 至元二十五年(1288)革建宁县省入赵州。 明洪武十五年(1382),弥渡地方置定西岭巡检司,迷渡市(即弥渡街)设巡检司,属大理府赵州所辖。 清沿明置,弥渡地方设白崖巡检司、弥渡市巡检司,今弥渡分隶于大理府赵州、云南县、蒙化厅。雍正九年(1731),裁白崖巡检,移大理府南关分府通判驻弥渡,为弥渡市督捕通判,署址弥城西街。 民国元年(1912)5月,设立弥渡县,以赵州九里全境,蒙化三约六约,祥云云白川地计11127户,66755人建置弥渡县,改通判署为县公署,属蒙化厅辖。 民国2年(1913),弥渡县属滇西道。 民国3年(1914)属腾越道。 民国18年(1929),弥渡县直属省。 民国37年(1948),属云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驻大理县)。 民国38年(1949),属云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驻姚安县)。 1949年4月18日,弥渡解放。同年成立弥渡县临时政务委员会,行使县政权力。 1950年1月1日弥渡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滇西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 1950年3月1日,属大理专区。 1956年,属大理州。 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撤销宾川、弥渡2县,将原宾川、弥渡2县的行政区域并归祥云县(1958年撤并),祥云县属大理州管辖。 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5次会议决定:恢复弥渡县,以合并于祥云县的原弥渡县行政区域为弥渡县的行政区域,弥渡县属大理州管辖。 1968年3月,弥渡县人民委员会改为“弥渡县革命委员会”。 1981年3月,恢复弥渡县人民政府。 1997年,弥渡县面积1525平方千米,人口29.2万。辖1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弥城镇、红岩乡、新街乡、太花乡、苴力乡、密祉乡、寅街乡、德苴乡、牛街彝族乡。县政府驻弥城镇。 1999年,新街乡改建新街镇。2000年,寅街乡、红岩乡撤乡设镇。至此,弥渡县辖4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296860人,其中:弥城镇19940人,红岩镇47298人,新街镇47554人,寅街镇43331人,太花乡56258人,苴力乡23387人,密祉乡15291人,德苴乡23881人,牛街彝族乡19920人。 2001年,苴力乡撤乡设镇。2001年,全县辖5个镇、3个乡、1个民族乡:弥城镇、新街镇、红岩镇、寅街镇、苴力镇、太花乡、德苴乡、密祉乡、牛街彝族乡。 2005年,弥渡县撤销太花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弥城镇管辖,镇政府驻原弥城镇政府驻地(省政府2005年10月24日批准)。 2006年末,全县总面积1523.43平方千米,总人口320611人。辖5镇3乡,即弥城镇、红岩镇、新街镇、寅街镇、苴力镇、密祉乡、德苴乡、牛街彝族乡。 弥渡县气候概况 弥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狭长地形。地貌分构造剥蚀山地、切割中山峡谷山地、溶蚀中山峡谷山块、山间断陷盆地四大类型。最高点为县域西北部的九顶山山峰,海拔3117.9米,最低点为县域东南部金宝山东麓的礼社江心,海拔1223米,县城海拔1672米。 弥渡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气候温和,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只有干季,雨季之别,年平均气温17.3℃;降雨量824.4毫米。立体气候明显,河谷热,坝子暖,高山寒。

精选留言

大理弥渡县简介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