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义市

嘉义市是一座美丽的小城,是台湾开发最早的地方之一。

下辖东、西两区。嘉义市位居台湾省中部要塞,东滨仁义潭,西临水上机场,南界八掌溪,北接朴子溪。因地属嘉南平原一部分,因此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又因邻近温热带,故四季如春,景物天成。嘉义古名“诸罗山”,系源自平埔族原住民洪雅族社名之译音,又名“桃城”,因清代兴筑之古城形如桃而名而嘉义人也喜以桃城人自居。

1982年,嘉义市恢复为省辖市。 

 

行政区划 

嘉义市在民国34年(1945年)升格为省辖市,划分为新东、新西、新南、新北四区,同时水上、太保并为水上区、太保区。

民国39年(1950年)调整行政区域,嘉义市改为新东、新西、新南、新北四镇,水上、太保改为水上乡、太保乡。民国40年(1951年)新东、新西、新南、新北四镇并为县辖嘉义市,各项经费短绌,影响建设。

民国71年(1982年)升格为省辖市后,于民国79年(1990年)行政区再度划分为东区、西区等两个区,两区之间大略以文化路作为分界。 


地形 

嘉义市位于台湾西南部嘉南平原北端,北回归线经过该市附近,在全市的地形上除东边一部份属竹崎丘陵地带外,其余均为肥沃之平原,地势由东向西缓降,地形平坦广阔,唯位于嘉南平原之梅山断层地带边缘。 


水文 

嘉义市主要河川有南面的八掌溪、北面朴子溪,均发源于中央山脉,并形成与嘉义县之间的天然界线;由于嘉南平原地层组成成份为极细之淤泥及粘土,含水性差,以至于地下水含量不丰,水资源主要仰赖引自八掌溪的兰潭、仁义潭二水库供应。 


农业

 嘉义县位于嘉南平原的中央,东连阿里山、玉山山脉,西濒台湾海峡,南以曾文水库、关子岭与台南县接壤,北界云林斗六,总面积161平方公里,幅员辽阔。境内多河川平原,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气温、日照及雨量均适宜农业经营,因此农业生产在全县经济之中,占有极重要地位,是典型的农业县,素有"渔米之乡"之称。除了稻米外,尚有菠萝、水柿、柑橘、小蕃茄、甜玉米、丝瓜、菱角、及山葵、竹荀、茶、花卉等作物,农特产十分丰富。


 旅游

嘉义开发较早,景物天成,境内名胜古迹甚多,如半天岩、奉天宫、梅山公园、北回归线标志,和阿里山铁公路周边的吴凤庙、水社寮、奋起湖、瑞峰、瑞里、太平、太和、丰山、来吉、达娜伊谷、达邦、特富野、阿里山、玉山等风景区;而极具湖光山色之美的曾文水库;乡土风情的船仔头休闲艺术村、德兴里老厝;与渔村风光的东石、布袋小镇,俱有风情,值得一游。 


气候

 嘉义市中心位于北纬23°29′、东经120°27′,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以七月最高,一月最低,年平均温度摄氏22.6度,气候温和怡人,虽然位处南台湾,冬季寒流时却时常出现低于摄氏10度以下的低温;冬季为干季,以东北季风为主;夏季西南风盛行,风力和缓,因高温及对流作用旺盛,午后常有雷雨;7至9月间常有台风侵袭。年平均雨量1696.9公厘。 


历史

嘉义市古名“诸罗山”,源自平埔族原住民洪雅族社名之译音,荷兰人称之为“Tirosen”社。另一说则认为,因为嘉义东方“诸”山“罗”列,故以此称之。

又名“桃城”,因清代兴筑之古城形如桃而名,桃之尾尖,在今中央七彩喷水池一带,市民惯称桃仔尾。 

诸罗山在古时,为中国大陆大规模移民台湾之据点之一。

明天启元年(1621年),原籍福建漳州的海盗颜思齐引率移民自笨港登陆,据以开垦拓荒。

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人占据台湾,初期统治今之安平与台南市区一带,不久即安抚了诸罗山一带的平埔族,并对此地加以经营,嘉义市内风景幽美的红毛埤(今之兰潭水库),即是当时荷兰人所凿。而在台湾荷兰统治时期时,今嘉义市一带被划为“台湾地方集会”北部地方会议区的第一区域,该区除诸罗山社外,还包括了新港社、目加溜湾社、萧陇社、蔴豆社、哆啰啯社等社。 

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来台驱逐荷兰人,建立台湾首度的汉人政权,设一府二县,即承天府与天兴、万年两县,以新港溪(今之盐水溪)为二县分界,嘉义隶属天兴县。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帝国领有台湾。康熙二十三年设台湾府统三县,即分明郑时代的万年县为台湾、凤山两县,改天兴县为诸罗县,县署设于佳里兴(今之台南市佳里区)。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县治自佳里兴迁移诸罗山(即今嘉义市),诸罗知县宋永清以木栅为城。

雍正元年(1723年),知县孙鲁改建土城堡,并重设护城河。

雍正五年(1727年),知县刘良璧重建门楼,砌水洞,各置炮座,并命四门为:东曰“襟山”,西曰“带海”,南曰“崇阳”,北曰“拱辰”。

雍正十二年(1734年),知县陆鸿于土城外植刺竹护城益固。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爽文反清之役,围攻诸罗城十月,城内人民协助清军有功,清国乃本“嘉其死守城池之忠义”之旨,翌年十一月初三日下诏,易称“诸罗”为“嘉义”。林爽文事件后,重修诸罗县城不但加高加厚,且城身内外包覆三合土。

光绪四年(1878年),嘉义知县单瑞龙改以砖石砌城,而后又有王得禄义捐整建城垣,并修筑月城及炮窝。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奉准正式建省,十三年,分全台为三府一直隶州十一县三厅,嘉义县属于台湾府,县治仍设于嘉义市。 

1895年,清日甲午战役后,清帝国与日本订立马关条约,将台湾割给日本。日本设总督府统治全台,正式施政。自此至二战结束为止,其间名称多次变更。

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嘉义大地震,城垣全毁,仅存东门。是年,日本当局乘机制定都市计划并实施市区改名,重建后之嘉义市,为台湾全岛当时最现代化街市,工商业及交通开始发展,明治四十年建设通阿里山之铁道(即阿里山森林铁路)。

大正九年(1920年),是年第8次改革隶台南州嘉义郡之下,开始实施地方自治,嘉义正式成为自治团体的嘉义街,昭和五年(1930年)嘉义街改升为“市”,嘉义市自此正式诞生。 

1945年10月台湾正式归还。国民党政府接管台湾,考虑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将日本统治时期的五州三厅,改为八县,并将日本统治时期的11市改为9省辖市、2县辖市。

1982年6月24日,嘉义县嘉义市改制为省辖市。

精选留言

嘉义市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