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循化县)位于青海省东部,祁连山支脉拉鸡山东端,黄河由西向东横贯县境北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2°04′-102°49′,北纬35°25′-35°56′之间。东西长68公里,南北宽27公里,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东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撒拉族自治县和临夏县接壤,南临甘肃省夏河县和青海省同仁县,西靠尖扎县,北同化隆回族自治县为邻,东北与民和回族自治县相连。青海省平安县至甘肃省临夏县的临平公路,黄南州同仁县至临夏县的临同公路,循化至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的循大公路贯穿全境。
地名由来:据清嘉庆《循化志》卷1称:“以生番归化之故”而得名。
【行政区划】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辖3个镇、6个乡(其中4个民族乡):积石镇、白庄镇、街子镇、道帏藏族乡、清水乡、岗察藏族乡、查汗都斯乡、文都藏族乡、尕楞藏族乡。
积石镇 积石镇城东社区,积石镇城西社区,积石镇城中社区,积石镇城北社区,下草滩坝村,西街村,上草滩坝村,东街村,加入村,瓦匠庄村,托坝村,线尕拉村,沙坝塘村,石头坡村,西沟村,丁匠村,大别列村,尕别列村,乙麻目村,河北村,新建村
白庄镇 白庄镇社区,下白庄村,上白庄村,来塘村,塘洛尕村,白庄村,上张尕村,下张尕村,立庄村,上拉边村,下拉边村,山根村,扎木村,昌克村,团结村,乙日亥村,米牙亥村,朱格村,江布日村,条井村,上科哇村,下科哇村,苏乎沙村,麻日村,牙日村,格达村,吾科村,强宁村
街子镇 街子镇社区,团结村,托隆都村,牙门曲乎村,三兰巴海村,沈家村,上房村,马家村,三立方村,苏哇什村,洋巴扎村,波拉海村,吾土贝那亥村,洋苦浪村,波立吉村,古吉来村,塘坊村,果河拉村,果什滩村,孟达山村
道帏藏族乡 古雷村,起台堡村,贺隆堡村,比隆村,贺隆堡塘村,贺庄村,宁巴村,张沙村,多哇村,多什则村,俄家村,吾曼道村,拉科村,拉木龙哇村,德曼村,循哇村,立伦村,王家村,三木仓村,旦麻村,加仓村,木洪村,牙木村,铁尕楞村,吾曼村,克麻村,夕冲村
清水乡 石巷村,下滩村,田盖村,阿什匠村,乙麻亥村,上庄村,下庄村,阿么叉村,红庄村,大寺古村,瓦匠庄村,唐赛村,大庄村,专塘村,塔沙坡村,木厂村,索同村
岗察藏族乡 岗察村,卡索村,苏化村
查汗都斯乡 下庄村,牙藏村,哈大亥村,苏志村,乙麻亥村,新村,团结村,白庄村,阿河滩村,中庄村,大庄村,新建村,赞上庄村,赞中庄村,赞下庄村,古什群村,繁殖场村
文都藏族乡 拉兄村,相玉村,白草毛村,拉代村,旦麻村,毛玉村,河哇村,王仓麻村,抽子村,拉龙哇村,修藏村,公麻村,牙训村,江加村,日茫村,哇库村
尕楞藏族乡 牙尕村,麻尕村,相沙村,洛哇村,哇龙村,比塘村,建设堂村,曲卜藏村,秀日村,仁务村,宗占村
【历史沿革】
循化地区自古以来是少数民族杂居地。秦属塞外地。西汉时期,始纳入全国统一的郡县体系,为金城郡河关县地,唐时,黄河以南多立军所,循化为积石军地,镇西军地。宋代属唃厮啰吐蕃政权辖地。元初设积石州,上隶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明代设积石州千户所,上隶于河州卫。清初属河州边外地,雍正八年(1730年)建土城,周长六百八十丈,高二丈二尺,奏请雍正皇帝赐名“循化”,即遵循王化之意,立循化营,属河州管辖。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河州同知于循化营,始称循化厅,隶兰州府。道光三年(1823年)循化厅改属西宁府。1913年改西宁府为西宁道,循化厅改为循化县,1929年青海建省,循化县由青海省直辖。1949年10月成立循化县人民政府,属青海省直辖。1954年3月,成立循化撒拉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仍属省直辖,1959年由黄南藏族自治州代管,1963年仍归省直辖,1978年青海省设海东行署,循化由海东行署管辖。
1956年,合并为1镇10乡,即积石镇人民委员会、道帏藏族乡人民委员会、白庄乡人民委员会、清水乡人民委员会等。
1981年,撤销革命委员会,恢复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是年,清水公社分设为清水、孟达两个公社,全县设有10各公社。
1984年,实行政社分设,改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为乡、镇人民政府、生产大队为行政村,生产队为农、牧业生产合作社。设1镇9乡,即积石镇、白庄、清水、孟达、街子、查汗都斯乡。重新确定道帏、文都、尕楞、岗察4个乡为藏族乡(其中岗察乡为岗察藏族牧业乡)。
2006年12月,因积石辖国家大型梯级电站动土新建,库区移民安置,孟达乡牧场村,整体搬迁136户479人孟达乡并入清水乡。
2007年6月,乡镇机构改革,街子、白庄乡改设乡镇。
2009年底全县设3镇6乡(其中四个民族乡)154个村民委员会,674个生产合作社。
由于黄河流贯全境,四周又多是高山,大西北干燥的季节风相对来说不易侵入,黄河上空蒸腾的水分增加了空气中的湿度。形成了高原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夏无酷署、冬不甚寒、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悬殊。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春季十年九旱,多东南风,夏季雷暴雨,冰雹频繁,从黄河沿岸到南部山区,海拔逐渐升高;随之光、热、水垂直变化也很明显。境内最高气温为34.1℃(1988年6月28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9.8℃(1961年1月17日)。年平均气温平均8.5℃。昼夜日较差大,县气象局年平均日较差为13.4℃,在作物生长季(3-10月)内,月平均日较差为10.9℃-14.5℃。全年降雨量264.4毫米,南北差异很大,分布不匀,主要降水量集中在6-8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3.5%,此时雨热同季,对农作物、森林和牧草生长发育十分有利。但3-5月降水量仅占16.2%,加之气温回升快,蒸发迅速,土壤流墒严重,往往造成春旱,对农作物出苗生长不利。9-11月降水量占19.9%,对黄河沿岸晚秋作物生长和山区蓄水保墒有利。黄河沿岸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2206.4毫米,是降水量的8.2倍。3-9月份较大,均超过200毫米。又因为县境地处中纬度内陆高原地区,具有高原气候特色,太阳辐射强,年辐射总量为532.1 kJ/cm2至在596.78 kJ/cm2。3~8月的辐射量约占全年的62%,9至翌年2月辐射量约占38%,境内晴天较多,气候干燥,日照丰富。积石镇地区年平均阴雨日114天,晴日251天,年日照时数2683.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1%。因此,春、夏、秋三季,全县万象更新,植物繁茂,草木苍翠,青山碧野,柳绿花红,麦浪如海,瓜果飘香。由于春季干旱、秋季多雨的现象,同时有“干循化”之称。但随着各项水利设施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间,公伯峡电站的修建,人工降雨等措施,使这一现象逐渐有所改变。

精选留言

海东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简介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