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县
竹溪县位于鄂、渝、陕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西接陕西省平利、镇坪、旬阳三县,南交重庆市巫溪县,东邻本省竹山县。县城距湖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武汉市)779公里,距十堰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十堰市)232公里。305省道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水运可直通汉江。地理坐标为东经109°29′~109°08′,北纬31°31′~32°32′。县境东西宽51公里,南北长104公里,总面积3310平方公里。至2014年底,全县总人口369772人。
行政原制
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全县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占总面积的64%。最高海拔点葱坪主峰2740米,最低海拔马家河乡烂泥湾276米,相对高差2464米。竹溪县境内山峦叠峰,河谷幽深,最高海拔二千七百四十米,最低海拔二百七十六米,地势南高北低,地貌峡谷与山间盆地相间,昼夜温差大,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摄氏十四度左右,无霜期二百三十八天,日照时数一千八百小时,日照系数百分之四十,年降雨量一千毫米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适度的鲜明立体气候特征,十分适宜魔芋喜温怕晒、喜湿怕渍的生长特性。据区划统计,竹溪县适宜种植面积近20万亩。
竹溪周属庸国,西汉置为武陵县,东汉省武陵入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三国魏复置武陵县,南朝梁置为新丰县,北朝西魏改新丰为上庸(今竹溪县),北朝周改上庸为孔阳。隋开皇十八年,复改孔阳为上庸。宋开宝元年(968年),省上庸入竹山县。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复置为县,以境内竹溪河命名“竹溪县”。
竹溪县,西周属古庸国。公元前611年楚(东周楚庄王三年)灭庸,置上庸县,竹溪为上庸属地(《辞海》上庸县条)。公元前221年秦(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竹溪仍属上庸县,隶汉中郡。
公元前206年(西汉高祖元年),汉灭秦,沿袭郡县制。公元前202年(西汉高祖五年),析上庸之地置武陵县,隶属汉中郡,此为竹溪县建置之始,治所在今竹溪县城东(汉书《地理志》《古今地名大辞典》武陵县条)。东汉,省武陵入上庸,仍隶汉中郡(后汉书《郡国志》)。公元227年(三国魏明帝太和元年),复置武陵县。以上庸、武陵、巫县置上庸郡,武陵改隶上庸郡(《三国志·魏书》)。
晋武帝代魏称帝,武陵县仍属上庸郡,隶荆州(晋书《地理志》)。南北朝时,南朝宋,武陵属上庸郡,隶梁州(宋书《州郡志》)。南朝齐,武陵仍属上庸郡。南朝梁,改武陵为新丰县(《古今地名大辞典》新丰县条)。北朝西魏,复置为上庸县(隋书《地理志》)。北朝周,改上庸为孔阳(隋书《地理志》)。隋文帝代周称帝,继之统一全国。隋文帝598年(开皇18年)复改孔阳为上庸,属房陵郡,隶梁州(隋书《地理志》)。唐沿袭隋制,上庸县属房陵郡,隶山南东道(唐书《地理志》)。968年(宋太祖开宝元年),省上庸入竹山(宋史《地理志》),自此,竹溪为竹溪县属地。
公元1476年(明成化十二年),为安抚荆襄流民,都御史原杰,奏请设置州县,加强对地方统治,遂析竹山县尹店社建县,以境内竹溪河名命县名,属郧阳府,隶属湖广下荆南道。1644年,清代明称帝,沿袭明制。竹溪县仍属郧阳府,隶湖北承宣布政使司。
1911年10月,武昌首义成功,竹溪于11月下旬,易帜改制,1912年归于国民,初属襄阳道,后属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1932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竹溪县解放,隶属陕南军区两郧行政公署。1950年,改属湖北省郧阳行政专员公署。1952年,郧阳行政专员公署与襄阳行政专员公署合并,竹溪县属襄阳行政专员公署。1965年,郧阳行政专员公署与襄阳行政专员公署分设,竹溪县隶属郧阳地区行政公署。1994年10月,郧阳地区行政公署与十堰市人民政府合并为十堰市人民政府,竹溪县隶属十堰市人民政府。
总人口37万人(2012年末)。全县辖10个镇、5个乡:城关镇、蒋家堰镇、中峰镇、水坪镇、县河镇、泉溪镇、丰溪镇、龙坝镇、兵营镇、汇湾镇、新洲乡、鄂坪乡、天宝乡、桃源乡、向坝乡。有全国最大的红豆杉群落。竹溪大木漆是全国五大名漆之一。名胜古迹有位于鄂陕交界处的楚长城遗址(建于公元前233年),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和偏头山森林公园等。
行政原制
城关镇 | 西关社区,鼓楼社区,幸福社区,东郊社区,观音阁村,东风村,守金店村,新胜村,红光村,郭家梁村,烧田村,大裕村,新民村,日进村,水寨村,后坝村,廖家河村,温泉沟村 |
蒋家堰镇 | 黄土岭村,蒋家堰村,颜家街村,猫子沟村,踩新桥村,小坝子村,黑沟村,芦沟口村,富强村,枫树岭村,郑家沟村,龙阳村,东桥村,西桥村,中原村,新生村,龙堰村,莲花村,土城子村,岳王庙村,徐家沟村,蔓荆沟村,秋沟村,关垭子村,洞沟河村,黄石头村,黑龙洞村,瓦米沟村,大东沟村,碾盘沟村,花屋院村,蒋家堰长梁茶场 |
中峰镇 | 鹰嘴石村,灌沟村,中梁村,长岭村,梅探沟村,擂子坡村,花桥寺村,彭峪沟村,朝阳村,松树沟村,狄裕沟村,汤家湾村,石板桥村,青草坪村,同庆沟村,小南沟村,邓家坝村,寺沟村,樟扒沟村,庙耳沟村,双河口村,柏杨树垭村,甘家岭村,大南沟村,汤家坝村,乐园村,刘家湾村,中峰观村,易家山茶场 |
水坪镇 | 纪家山村,洞子沟村,水坪街村,杜家沟村,大仙裕村,田垭村,梧叶沟村,刘家河村,板桶梁村,延家坝村,漫液村,黄龙村,金铜岭村,东沟村,大石门村,胡柳树村,康家岭村,小河边村,船行寨村,大岭村,沙坝村,油坊梁村,夏家湾村,东寨村,向家汇村,魏家湾村,惠家河村,黄田湾村,梨树湾村,锅厂湾村,张家河村,塔二湾村,洛家河村,麻河塘村,鸳鸯池村,茶亭子村,店子沟村,独松寺村,红石岩村,八宝山村,换香寨村,前进村 |
县河镇 | 小田坝村,丰香坝村,柏树村,中心寨村,龙堰河村,募元村,六合村,水田坝村,黄沙河村,富溪村,花石沟村,大路沟村,仁家沟村,明家祠村,惠家沟村,塘溪沟村,明家湾村,安家沟村,青山村,先裕村,红丰村,示范村 |
泉溪镇 | 塘坪村,泉源村,黄柏溪村,马家坝村,瓦房沟村,成佳河村,张家山村,大木场村,双桥铺村,石板河村,坝溪河村,红岩沟村,太坪茶场 |
丰溪镇 | 丰溪村,凉桥村,周家坝村,普岭村,下坝村,大坪村,正沟村,界梁村,洞宾口村,戈边河村,高子河村,朝阳洞村,桃花山村,西米河村,纸坊村,三坪村,辽叶村 |
龙坝乡 | 廖家岭村,瓦楼沟村,龙家坝村,同心村,检坝村,吴坝村,大扒村,红庙村,砖裕村,草场坝村,肖家边村,朱家坡村,岩屋沟村,芦峰村,关家沟村,汪家坪村,孟家湾村,油房河村,荆竹园村 |
新洲乡 | 潭口河村,吴家湾村,南花村,鲁滩坝村,紫金洞村,新发村,云霄观村,双龙村,凡亭村,贺家湾村,洄洋村,孟家渠村,板凳岭村,杨家湾村,观音堂村,三盛院村,烂泥湾村,白云寺村,观音堂茶场 |
兵营乡 | 明家梁村,赵家河村,算盘山村,楠柴沟村,顺风雨村,四条沟村,罗汉湾村,富溪河村,晒金坪村,登高村,木瓜坪村,银杏村,双湾村,麻湾村,小泉沟村,黄家铺村,迷魂阵村 |
鄂坪乡 | 唐家畈村,大河湾村,东湾村,小汇村,张湾村,民峪村,罗汉垭村,下鄂坪村,西湾村,上高桥村,青云村,堰青村,梓桐垭村,谢家塔村,上鄂坪村,界牌沟村,磨子沟村,三同村,九湾村 |
汇湾乡 | 小河口村,土地梁村,秦坪村,船丰村,溜口村,青岩沟村,老屋场村,幸福村,长滩村,白果坪村,堰丰村,荣玉村,龙井村,向丰村,梅子垭村,青龙寨村,令旗沟村,双竹园村,庙梁村 |
天宝乡 | 蔡坝村,双河村,蒿坝村,关夫垭村,兰池村,取宝洞村,白鸡垭村,茅草坪村,葛洞口村,锦源村,高桥村,龙滩村,云台观村,杨家坪村,老庄子村,炬光村,小桂村,熊皮沟村,将军沟村,孔雀村,百花村,大寒村,建丰村,冶铁沟村,星光村,栗子坪村,光华村,大东村,张家山茶场 |
桃源乡 | 中坝村,两河口村,古峰村,杨寺庙村,厚河村,甘沟子村,羊角洞村,茂古坪村,桃园村 |
向坝乡 | 高泉村,向坝村,五丰村,金竹村,花柳凸村,二坪村,胜丰村,裕丰村,岔河村 |
龙王垭茶场 | 龙王垭虚拟生活区 |
国营竹溪综合农场 | 杨家扒茶场三合农特场三合绞股蓝茶场云雾溪药材场伍家坡山野菜场 |
原种场 | 原种场虚拟生活区 |
渔种场 | 渔种场虚拟生活区 |
种畜场 | 种畜场虚拟生活区 |
王家山茶场 | 王家山茶场虚拟生活区 |
标湖林场 | 高峰分场,瓦房河分场,偏头山分场 |
双竹林场 | 秀沟分场,西沟分场,马家沟分场,狮子垭分场,辽叶湖分场,茅坡寨分场 |
八卦山林场 | 花园分场,万江河分场 |
源茂林场 | 黑漆沟分场,源胜分场,蔡子坝分场 |
岱王沟林场 | 岱王沟林场虚拟生活区 |
望府座林场 | 岱坡工区,虚拟生活区 |
天池垭林场 | 谷丰工区,生活区,共升工区,生活区 |
九里岗林场 | 九里岗林特场虚拟生活区 |
竹溪县十八里长峡管理局 | 双坪管理站生活区,双桥管理站生活区,大禾田管理站生活区 |
竹溪周属庸国,西汉置为武陵县,东汉省武陵入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三国魏复置武陵县,南朝梁置为新丰县,北朝西魏改新丰为上庸(今竹溪县),北朝周改上庸为孔阳。隋开皇十八年,复改孔阳为上庸。宋开宝元年(968年),省上庸入竹山县。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复置为县,以境内竹溪河命名“竹溪县”。
竹溪县,西周属古庸国。公元前611年楚(东周楚庄王三年)灭庸,置上庸县,竹溪为上庸属地(《辞海》上庸县条)。公元前221年秦(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竹溪仍属上庸县,隶汉中郡。
公元前206年(西汉高祖元年),汉灭秦,沿袭郡县制。公元前202年(西汉高祖五年),析上庸之地置武陵县,隶属汉中郡,此为竹溪县建置之始,治所在今竹溪县城东(汉书《地理志》《古今地名大辞典》武陵县条)。东汉,省武陵入上庸,仍隶汉中郡(后汉书《郡国志》)。公元227年(三国魏明帝太和元年),复置武陵县。以上庸、武陵、巫县置上庸郡,武陵改隶上庸郡(《三国志·魏书》)。
晋武帝代魏称帝,武陵县仍属上庸郡,隶荆州(晋书《地理志》)。南北朝时,南朝宋,武陵属上庸郡,隶梁州(宋书《州郡志》)。南朝齐,武陵仍属上庸郡。南朝梁,改武陵为新丰县(《古今地名大辞典》新丰县条)。北朝西魏,复置为上庸县(隋书《地理志》)。北朝周,改上庸为孔阳(隋书《地理志》)。隋文帝代周称帝,继之统一全国。隋文帝598年(开皇18年)复改孔阳为上庸,属房陵郡,隶梁州(隋书《地理志》)。唐沿袭隋制,上庸县属房陵郡,隶山南东道(唐书《地理志》)。968年(宋太祖开宝元年),省上庸入竹山(宋史《地理志》),自此,竹溪为竹溪县属地。
公元1476年(明成化十二年),为安抚荆襄流民,都御史原杰,奏请设置州县,加强对地方统治,遂析竹山县尹店社建县,以境内竹溪河名命县名,属郧阳府,隶属湖广下荆南道。1644年,清代明称帝,沿袭明制。竹溪县仍属郧阳府,隶湖北承宣布政使司。
1911年10月,武昌首义成功,竹溪于11月下旬,易帜改制,1912年归于国民,初属襄阳道,后属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1932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竹溪县解放,隶属陕南军区两郧行政公署。1950年,改属湖北省郧阳行政专员公署。1952年,郧阳行政专员公署与襄阳行政专员公署合并,竹溪县属襄阳行政专员公署。1965年,郧阳行政专员公署与襄阳行政专员公署分设,竹溪县隶属郧阳地区行政公署。1994年10月,郧阳地区行政公署与十堰市人民政府合并为十堰市人民政府,竹溪县隶属十堰市人民政府。
总人口37万人(2012年末)。全县辖10个镇、5个乡:城关镇、蒋家堰镇、中峰镇、水坪镇、县河镇、泉溪镇、丰溪镇、龙坝镇、兵营镇、汇湾镇、新洲乡、鄂坪乡、天宝乡、桃源乡、向坝乡。有全国最大的红豆杉群落。竹溪大木漆是全国五大名漆之一。名胜古迹有位于鄂陕交界处的楚长城遗址(建于公元前233年),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和偏头山森林公园等。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