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传

戴维.E.卡特赖特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白水分校的哲学及宗教研究教授,他发表了多篇以叔本华及19世纪德国哲学为研究对象的文章,编辑并参与翻译了剑桥版《叔本华文集》,另著有《叔本华哲学史词典》。 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一1860)是19世纪很富创见与挑衅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穷其一生,倾尽全力,以求理解人生活于一个苦难与死亡无处不在的世界中的意义。在他力图解开“永困人心的存在之谜”的求索之路上,叔本华几乎对人类存在的各个维度都进行了探究,逐渐形成了一套论调阴郁、令人信服的世界观。而他这一世界观,无论是对当代文学和音乐,还是对当代哲学和心理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叔本华传(精)》是靠前本用英文所写的详尽全面的叔本华传记。为展现出其哲学的全貌,戴维.E.卡特赖特将叔本华置于其历史及哲学背景之中,讲述了他一生的故事。卡特赖特提供给读者的接近是一幅纪实性画卷。在这幅画卷中,卡特赖特探讨了叔本华破碎的家庭生活,他早年所受的对于其个性形成至关重要的诸多影响,他对于康德带有批判性的忠诚,他同费希特及歌德的个人交往,他同谢林的颇为矛盾的关系,他对于黑格尔的蔑视,他为使自己的哲学为世人所知所做的抗争,以及他对于自己迟来名声的反应。出现在这部传记中的叔本华,是一位血肉丰满的哲学家,他的哲学对于众多不同领域中的重要人物,诸如塞缪尔.贝克特、博尔赫斯、涂尔干、弗洛伊德、托马斯.哈代、托马斯.曼、尼采,以及维特根斯坦,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除了在法国生活过之外,海因利希.弗洛瑞斯还曾在英国生活过,尽管我们对于他在那里生活的时间长短知之甚少。他在英国的时候是1773年,他可能在那里待到了1780年。在伦敦期间,他对于英国公民享有的自由和英国进步的宪法及其组织机构,都逐渐深为赞赏。他成为一个立场鲜明的亲英者,终其一生,他都将坚持阅读伦敦《泰晤士报》。阿图尔也将逐渐对英国产生并怀有一种持续终生的热爱,这往往抵消了他对于自己总与英国联系起来的心胸狭窄的宗教偏执所怀有的深深厌恶。正如父亲一样,他也将每天读着《泰晤士报》长大。当海因利希.弗洛瑞斯返回但泽的时候,他于1780年11月9日,和他那也是英语法语都很流利的弟弟卡尔‘哥特弗里德一道,获得了打理叔本华兄弟船舶运输和贸易公司(Reederei und Kommissionen-Gebrtider Schopenhauer)名下生意的权力。兄弟俩的公司是船舶运输公司,但他们也从事一些银行和代理业务,此外,他们的公司还将波罗的海地区的谷物和原材料运往英国以换取英国的工业品。
海因利希.弗洛瑞斯并非英俊男子,他或许恰恰与此相反。他有着宽厚而强健的体格,圆圆的脑袋,宽宽的脸庞,突出的下颌,鼓起的蓝眼睛和一张嘴唇厚厚的大嘴。不幸的是,无论是在阿图尔还是他妹妹阿黛勒身上,都未能免于留下他们父亲外貌的印迹。尽管海因利希.弗洛瑞斯相貌平平,但在他身上却一定仍然有着某种东西,让他在人群中显得鹤立鸡群,至少他在1773年柏林的人群中的确如此。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即腓特烈大帝)远途旅行归来之时,在一群围观者中发现了海因利希.弗洛瑞斯,他叫住后者并问他住在哪里。海因利希.弗洛瑞斯告诉他,自己是一名来自但泽的商人。不知什么原因,这位普鲁士国王问他是否有一只西班牙猎犬。他回答说是,这一定让国王感到很好高兴,因为他邀请海因利希。弗洛瑞斯次日清晨六点去拜访他。叔本华的狗给国王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海因利希.弗洛瑞斯本人则更是如此。在告知他但泽的独立恐无前景之后,国王邀请他定居普鲁士。正如任何熟知海因利希’弗洛瑞斯忠诚的人所能预料的一样,坚定的共和主义者拒绝了皇家的邀请。
同腓特烈二世相遇的这一事件,表明海因利希.弗洛瑞斯对于政治当权者,尤其是对于普鲁士君主专制的态度。这一态度在叔本华家族的座右铭中体现无遗:“若无自由,则无幸福。”海因利希.弗洛瑞斯那近乎固执的自由精神,在一则备受珍视的家庭故事中可略见一斑,这则故事讲述的是发生在十二年后的1783年普鲁士封锁但泽期间所发生的一件事情。叔本华的祖父安德里亚斯被迫将普鲁士士兵安顿在自己的庄园里,作为一种表达善意的举动,弗里德利希.冯.劳美尔(Friedrich von Raumer)将军提出免去海因利希.弗洛瑞斯的获奖种马所需草料的进口关税。海因利希‘弗洛瑞斯礼貌地拒绝了将军的慷慨善意,还加上一句:“感谢普鲁士将军的好意……如果我的饲料用光了的话,我就让人弄死我这些马。”
随着生意的蓬勃发展,一如处于他这个年龄和地位的男子的惯常所为,海因利希.弗洛瑞斯渴望娶妻。或许这仅仅是他所关注的次要问题。他想要的是一位继承人。究竟是约翰娜.亨利耶特.特罗西纳(JohannaHenriette Trosiener)身上的什么东西特别吸引他,我们不得而知。当然,她正当妙龄,青春年少,而且出生于受人尊敬的家庭,尽管她父亲的生意和政治倾向同她未来丈夫的生意和政治倾向相互冲突。她的父亲,克里斯蒂安.海因利希.特罗西纳(Christian.Heinrich Trosiener,1730―1797),是一个不及海因利希.弗洛瑞斯那么成功的商人。他是鞋匠和街头小贩的儿子。他的父亲克里斯蒂安.特罗西纳(christian Trosiener)是从老苏格兰的乡村来到但泽的。而克里斯蒂安.特罗西纳的父亲,克里斯托夫.特罗西纳(Christoph Trosiener),也就是约翰娜的曾祖父,则是来自东普鲁士的农民。约翰娜的父亲以其智力上和体格上的强健有力而闻名。他是圣约翰娜教堂议事会的一名成员,还是捕鱼区的四名军需官之一。准确地说,他属于但泽地区的中产阶级,“第三等级”,该等级的商业利益,有时是与城中诸如海因利希.弗洛瑞斯之类显贵的商业利益相冲突的,与但泽的独立地位也是相冲突的。他短期担任过市政委员,大约在他长孙阿图尔出世前一个月,他愚蠢地提出一项动议:作为加强与波罗的海沿岸国家贸易的手段,但泽人应当成为普鲁士的臣民,向普鲁士国王宣誓效忠。尽管没有关于海因利希.弗洛瑞斯对于他岳父的这项动议作何反应的记载,但我们可以想见,在这样一个忠诚的共和主义者看来,特罗西纳被迫从市议会辞职,卖掉产业,举家迁往斯图德霍夫田庄,是既合情又合理的。特罗西纳家的财产大幅缩减,在克里斯蒂安-特罗西纳过世之后,他们一家靠叔本华一家供养。
约翰娜的母亲,伊丽莎白(Elisabeth,娘家姓勒曼[Lehmann],1745―1818),是商人和药剂师格奥尔格.勒曼((Gerg Lehmann)和苏珊娜.康可蒂娅.勒曼(Susanna concordia Lehmann)(娘家姓诺伊曼[Neumann])的女儿……育众多,然而,就将其子女养育成人而言,他们更为成功。他们的靠前个孩子,也是专享的儿子,在1765年受洗的海因利希,少年就天亡了。生于1766年7月9日的约翰娜是三个女儿中的长女。在她之后出生的是阿图尔的教母,夏绿蒂.伊丽莎白(charlotte Elisabeth,1768―1828),和尤丽安娜.窦绿台娅(Juliane Dorothea,1773-1849)。他们还在1771年生有一女,但她刚一出世就夭亡了。
作为一名18世纪中期的女性,约翰娜所计划的生活道路是受制于她的性别的。颇为理想的是,她成为妻子和母亲。虽然她父亲通过经商旅行学会了法语、波兰语和俄语,但她父母却未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尽管如此,他们却允许约翰娜接受比她那个时代大多数女孩都要广博的教育。她在学校学习社交礼仪和家政管理。她学习弹钢琴,说法语,说这种上流社会要求的语言。大概三四岁的时候,她进入附近一家为年轻女子开设的学校,这所学校是由当时有名的画家和雕刻家丹尼尔.乔多维奇(Daniel Chodowieki)的母亲和两个妹妹经营的。她在那里学习社交礼仪,以及基础法语。后来,她又得以在乔多维奇的工作室观察过乔多维奇工作。无论是他的艺术,还是这位艺术家本人,都让这位年轻姑娘深深迷醉。约翰娜在她回忆录中写到,这段经历激励她成为一名画家,并在她年轻的心灵中唤起了对于艺术的深深景仰。

#现在前往

精选留言

叔本华
sample
2020-09-17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