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开讲·荣格:做自己心灵的主人

卓雅(1972年—),女,汉族,河南省洛阳市人,祖籍广西马山县。1992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文专科毕业。1996年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2006年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毕业。2012年四川大学广播影视文艺学专业博士毕业。曾任教于中国靠前厂拖拉机教育集团、洛阳师范学院。现任教于贵州财经大学文化与法律学院。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影视艺术理论及美学批评、文化与传媒、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一部,主编教材一部。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荣格主张人的“个体化”,强调独立人格的重要意义。他与弗洛伊德之间从相见恨晚到分道扬镳的故事,就充分体现了荣格对实现思想和人格独立的不懈追求。虽然荣格离开我们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光景,但在社会巨变的今天,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困惑、焦虑和不安丝毫不亚于荣格所处的时代。卓雅编写的《荣格--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告诉你今天,我们带着一颗躁动不安的心重读荣格,一定能够从那些和教育、心灵、沟通、艺术等内容相关的箴言妙语中悟出看待事物的新方法,找到心灵的安放之所。     父母是孩子的**本“教科书”
    一般而言,人们对父母行为之于小孩的重要性强调过少,因为真正重要的不是言语,而是行为。(《人格的发展》)
    分析儿童心理和分析成人心理的情况完全不同。是一项*为艰难和棘手的工作。孩子有一套特殊的心理。与胚胎期孩子的身体是母亲身体的一部分相似,儿童心理在很多年内也是其父母心理状态的一部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儿童精神官能症患者并非真正患病,而往往体现着其父母的心理症状。儿童的精神生活中只有一小部分属于自己,大部分仍依附于父母的精神生活。这是正常的,打破这种依赖反而会危害儿童大脑的自然发育。(《人格的发展》)
    小时候,我们会模仿妈妈的样子涂口红,把小脚伸到爸爸的大皮鞋里走来走去,总是钟情于“过家家”,期待把大人的生活搬到自己的小世界里。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法,父母无需太过担心孩子,反倒应该多多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父母是孩子的**本“教科书”。
    如何回答孩子的“为什么”
    他们的启发对儿童造成了伤害吗?这类情况从未发现过。他们健康地成长,一切正常。他们提出的问题显然被抛到脑后了,可能是由于在学校生活中产生了别的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以及诸如此类的原因。(《人格的发展》)
    孩子们总喜欢问“为什么”。面对接连不断的提问,父母应该如何作答呢?是给孩子一个充满想象的童话式解答,还是给出中规中矩的科学解释?
    其实,你的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因为它们终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被学校知识所代替。但当初你对孩子发问的赞许,对幼小心灵的尊重,还有你认真思索的模样,则会成为孩子收获的*宝贵的东西。
    一起寻找答案
    无论给小孩以虚假的解释是多么不可取――因为这只会种下怀疑的种子,然而在我看来,坚持传授正确的解释也是同样的不可取。因为这种僵化的一致性会限制智力的自由发展。而且小孩也会不由自主地陷入一种具体主义的视阈,进而阻碍其进一步发展。与生理同等重要的是精神,它也有自身不可侵犯的权利。(《人格的发展》)
    与其急着回答孩子,不如陪孩子一起寻找答案。快乐探索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
    孩子不是母亲的附属品
    没有什么比一位试图把自己化身在孩子身上的母亲更能阻碍孩子的正常发育了。她从不会想到孩子不仅仅是一个附属品,而是一个新的、具有个性的生命,常常被赋予和父母截然不同的性格,有时候甚至看起来相异得可怕。(《人格的发展》)
    人间常见慈母爱子反倒害子的扼腕之景。可怜母亲一心以羽翼护雏,可惜孩子反遭其苦。该放手时且放手,该扶持时才扶持,任何一个人的灵魂都不是他人的附属品,母亲给了孩子生命,但无法给予孩子灵魂。P4-7

#现在前往

精选留言

大师,开讲,荣格,自己
sample
2021-03-12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