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及其悲剧人生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莎士比亚一直在写自己,不管他化身恋人罗密欧、杀人凶手麦白、复仇王子哈姆雷特,还是勇士波塞摩斯,始终都没有改变。他用一个个角色暴露自己。他温柔又冲动,追求一时的快感又喜欢思考,一半是抒情诗人,一半是哲学家,热爱自然和幻想。像个精致的女人那样吹毛求疵。其实他一直在写爱。他为爱而生,为爱而写,为爱而恨,为爱而复仇。为爱而沉沦,为爱而死;爱是他的生命源泉,但由于他的懦弱。再加上天生的哲人和女性气质,注定了他的悲剧一生。
弗兰?哈里斯编写的这本《莎士比亚及其悲剧人生》是莎学研究目前的名著,要想深入了解莎士比亚这个“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的人物,就必须研读《莎士比亚及其悲剧人生》。     如果说将军的使命是打赢战争,那么艺术家的人生目标就是向世人展示自己,而能否完整地传达出自己的个性或许就是衡量一位艺术家能力的优选标准。一种做法就是像蒙田。这样,他一再清楚地告诉我们他的高度和脾性、品味和厌恶的东西、爱好、恐惧和习惯,直到这种看似毫无艺术美感的谈话将他带到我们面前:他就像是一颗被太阳温暖了的果实,生硬的举止是他粗糙的外皮,而他的内心却如香甜的果汁一样和蔼可亲;它并不完美,一面在霜冻的侵袭下皱缩了起来,而另一面由于受到过多热量而被软化乃至变质;除此以外,它上面还有过去残留下来的斑驳的黑色伤痕以及幸运的印记;但是总的来说,它还算得上是一颗健康、成熟而又怡人的果实。而另外一种,像莎士比亚这样,有着热烈而矛盾的情感和好奇而公正的才智,他无法简单地发现自己,而需要像宝石一样通过许多琢面才能折射出所有的光芒,于是他将福斯塔夫和哈姆雷特一个接一个地切割出来,直到释放出令人目眩神迷的光芒。
    然而莎士比亚的目的肯定和蒙田是一样的,也就是向我们展示自己,而且我们不能草率地得出结论,认为前者的技巧不如后者。因为蒙田仅仅擅长散文,他自己也抱怨散文这种文学形式并不是十分丰富,而莎士比亚的奇迹般的表达能力有史以来尚无人能及,不管诗歌、戏剧还是散文,他都驾驭得游刃有余,用它们为他的灵魂代言。
    我们一直认为莎士比亚把自己隐藏到了他的作品背后,其实这是对他的一种误解;就像卡莱尔曾经消除人们认为克伦威尔是个野心勃勃的伪君子的猜疑一样,关于莎士比亚的这种猜疑也根本不足取信。
    人们总是声称莎士比亚是我们所“难以企及”的,其实这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不公平看法。即使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他也并没有占据整个世界;在伊丽莎白时代,除他以外,还有马洛和斯宾塞m、本?琼森和培根“,由此世界的精神景观像它的物质景观一样扩展到了无限。现在的生活中有不少理想是16世纪想都不曾想过的。我们一直忍受着这种像狗一样的羞辱的声称;我们也是人,在这个地球上没有比人更为不错的头衔,在这个宇宙中也没有人不能理解的事物。我们应该认识到莎士比亚的所有很好品质并对他表示尊敬;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他的局限和过失,因为正是一个人的弱点才能引发我们的同情,让我们更爱他,而如果没有爱,那么我们的崇拜就缺少了道德,我们的模范也就丧失了魅力。
    我认为,关于莎士比亚的个性的疑问以及由此产生的困惑和矛盾的罪魁祸首是柯勒律治。他是近代靠前个曾经一睹莎士比亚真正风采的批评家,这也使得他的话拥有了专享的。但是柯勒律治究其本质而言是个英雄崇拜主义者,对很好的诗歌怀有崇高的敬意。他使劲浑身解数使人们相信莎士比亚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一种囊括众人而又超越众人的半神,一个没有自己个性的普罗透斯。关于莎士比亚的这种观点流行了将近一个世纪,很可能是由于它迎合了我们的国民虚荣心;而这一观点本身就颇为荒唐,还据此得出了一些极其荒谬的结论。比如,莎士比亚笔下从来没有出现过守财奴,对于这一遗漏,柯勒律治拒绝将其视为他的一个特点,虽然本?琼森也证实了他有着“开放而自由的天性”,但是柯勒律治坚持辩解道贪婪并不是人类永恒的天性,而莎士比亚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选择不去刻画守财奴这一形象的。这个例子很好地证明了英雄崇拜令人痴迷,使人狂热;它回避了问题的实质,并想当然地以为莎士比亚的一切都是完美的;而人性的种种层面甚至根本不会出现在莎士比亚的头脑中。如同所有其他天才一样,莎士比亚也必然会在品质和缺陷、喜好和偏见中展示自己;正如强壮的老约翰逊博士所知道的一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即使莎士比亚想通过他的作品把自己隐藏起来,他也没能成功。就连一个人的手脚或耳朵的印记都足以将他和其他人区分开来,更不用说他那思想的面具了,他的灵魂的印记、形态和压力一定会更加与众不同。贝蒂荣先生利用拇指螺纹图像就能提供出关于一个人个性的有力证据,因此根据莎士比亚的作品来确定他人格中的主要特征和他人生中的重大事件也并非不可能。那个可以对莎士比亚妄自揣测和过度颂扬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现在所要做的调查目的在于真实地展示他的一生,他是如何生活的,如何热爱的,如何受苦的,所有关于他的个性的证据都将被收集起来,用来消除疑虑,从而形成明确的结论。我们有大量详细而确凿的证据,还有目击证人可以作证;其中一个证人就是本?琼森,他不仅保证可靠,而且有着惊人的才华,可以说没有人比他更能胜任这个任务了。
    首先,让我们像对待其他作家一样对待莎士比亚,想想一位剧作家通常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或许一位伟大的剧作家并不会在他事业的任何阶段都将自己的错误和罪恶呈现给我们;但是当他进入人性的很深处时,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自我认知就是他的向导;正如哈姆雷特所说,“认识别人,就是认识自己”,而对这一看似自相矛盾的说法的合理解释是戏剧创作本身就是一种自传。我们可以将这条标准作为指导,剧作家会将自己的大部分性格在他的心理巨著中展露出来。
    如果要让十几个莎士比亚的爱好者给出他们心目中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作品中很深刻很复杂的角色,那么很可能每个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哈姆雷特。这种观点长期以来都占据知名品牌地位。凭借着同为天才的直觉,歌德靠前个将哈姆雷特推上了圣坛,称他为“一个举世无双的人”,并花费了大量篇幅对这一角色进行分析。柯勒律治曾经这样坦白过:“我自己身上也有一点儿哈姆雷特的影子,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要是我们承认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创作的很复杂很深刻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亚就很有可能通过他来展示自己,只是程度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这样说来,哈姆雷特性格的大致轮廓有没有可能与大师级诗人吻合呢?
    想要证明这一点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如果我们可以说明不管莎士比亚从他所刻画的哪个人物中影射到了自己,并不知不觉地照应了哈姆雷特的性格,那么我们关于哈姆雷特和莎士比亚同一性的怀疑就更加真实可信了。另外,还有一个更具说服力的证据。假如莎士比亚在创作其他人物时只是照着哈姆雷特的样子一笔一画地临摹了一遍,一样的美德,一样的罪过,我们就几乎可以接近确定了;因为一个剧作家是不可能犯下这种错误的,除非他正在毫无意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如果所有这些证据都实际存在,而且出现了不止一次,而是十几次,那么我们关于哈姆雷特和莎士比亚本质上是同一个人的猜测就是确定无疑的了。
    当然,要是我们因此认为哈姆雷特接近代表了莎士比亚,那就太愚蠢了;艺术就像给生活这件外衣镶上精美的花边,戏剧或小说中很复杂的人物跟现实生活中很单纯的男男女女比起来,也显得稍逊一筹。除了十四行诗的作者以外,莎士比亚的性格中还包括了福斯塔夫和克莉奥佩特拉的成分,而所有这些方面都必须用来填充或者说修饰哈姆雷特所体现的莎士比亚的轮廓,直到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幅肖像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但是当这项研究完成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存在不少必然的局限,但是哈姆雷特的的确确体现了莎士比亚一些很为显著的性格特征。
    让我们直奔主题,先来看一下柯勒律治和道登教授”是如何对哈姆雷特进行角色分析的。
    柯勒律治说:“哈姆雷特的性格代表了盛行的一种对现实进行抽象和概括的习惯。他并不缺乏勇气、技能、意志和机会,但每个事件都会引发他的思考;让人觉得奇怪又极其自然的是,哈姆雷特在很后一刻竟然是在意外的驱使下实现他的目标的。”他还说:“在哈姆雷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伟大的几乎反常的理智行为以及与之相伴的对这种行为的同等比例的逆反心理。”
    道登教授的分析更加细致,却不够全面。他将哈姆雷特称作一个意志坚强的父亲的“沉迷于冥想的孩子”,他还补充道:“他逐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但他仍是一个宇宙的游魂,一个哲学的初学者,一个艺术的外行,一个生死的思考者,他从来没有下定任何决心或是采取任何行动。这种漫长的没有行动只有思索的过程已经有效摧毁了哈姆雷特信仰的能力……在鬼魂面前,他就是一个‘鬼魂’,相信精神的不朽。当他陷入一个人沉思时,他左右摇摆,犹豫不决;死亡就是睡眠,而且可能是一种困于梦境的睡眠……他对一切都无法确定……作为一个更擅长以语言而不是行动来抒发感情的人,他通过文字的方式来袒露心声。”
    P4-7

#现在前往

精选留言

莎士比亚,及其,悲剧,人生
sample
2020-12-05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