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在寿宁

卢彩娱,宁德市作家协会会员,寿宁县作家协会会长,寿宁县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有多篇散文、诗歌发表于《散文诗》《闽东日报》、中国小诗网等。主编、参与编辑《乡情乡韵》《榜样的力量》《冯梦龙在寿宁的民间传说》等寿宁文丛和地方德育教材和民间音乐教材。' 本书以勾勒冯梦龙一生为经,以他的创作为纬,生动准确、系统客观地展示明代有名仕宦文人冯梦龙的人生轨迹、生命历程,以及多姿多彩的文学艺术贡献,对他在寿宁所做贡献尤其浓墨重彩得以体现,从减轻赋役、改革吏治、明断讼案、革除陋习、整顿学风、兴利除害六方面梳理出冯梦龙在闽东地区的仕宦经历及对后世的影响。他的经历对于当下执政者治理县域一级地方理念的培育,也不无裨益。本书是普及冯梦龙文化的通俗读物。      中国是农业社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农业几乎是专享的经济产业,国家所需要的一切大都通过地方官员之手取之于民,以养活大批官吏和军队。因此,“岁会实征”是地方官吏的重要职责,征课赋税是地方官吏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冯梦龙来到寿宁,在这样一方贫瘠的土地上,本着“一念为民之心”,关心民瘼,劝民农桑,减轻赋役,留下勤察民情、体恤民众的从政佳话。 明景泰六年(1455年),析福安县西爿匕地、政和县东北地置寿宁县,据《今县释名》,因歼平矿贼置县,取安宁之义,属建宁府。寿宁县城形如大鳌,传说鳌是龙之九子的老大,相传“龙生九子,鳌占头”,形为龙头、龟身、麒麟尾,故称寿宁为鳌城。 明崇祯七年(1634年)五月下旬,冯梦龙带上儿子冯焙,从江南水乡苏州出发,越崇山峻岭,跨江河急流,于当年八月十一日到达寿宁鳌城。此后四年多的时间里,冯梦龙以知县的身份,开始了他实现施政为民理想的不平凡岁月。 寿宁知县的衙署坐落在寿宁有名的镇武山半坡上,依山而建。衙门前原有四棵大榀木,到冯梦龙到任时,只剩下两棵了。知县衙门不大,只有两进,质朴简陋。衙门内设有正堂、后堂、典史厅、六房、仪门、知县廨、典史廨、仪仗库、县库、架阁库、重监、轻监、吏舍等,为使人们知道恭敬之礼,冯梦龙还在大堂东边空地上另外盖座房子供养,门上挂写着“銮驾库”。 到任次日申时,冯梦龙站在镇武山上,见天边黄云出岫,幻为红霞,视为祥瑞,写了一首《纪云》诗: “出岫看徐升,纷纶散郁蒸。莲花金朵朵,龙甲锦层层。似浪千重拥,成文五色凝。不须占太史,瑞气识年登。”诗写得明快、开朗,通过那像莲花、似龙甲、如干重波浪的彩霞,抒发了自己思进取、欲作为的奋发向上的情怀。 到任伊始,冯梦龙除了认真听取老县吏叶际高、教谕田有馀、训导吕元英、典史柴达可等官吏的介绍,还不顾年高体弱,深入各图甲,了解寿宁县情。寿宁少田少地、财政亏空、百姓处于水深火热的现状,让冯梦龙忧心忡忡。 寿宁地处高寒山区,山上多石头,农民们必须凿石开辟梯田,高高低低的山田中,稍有一点沙土都种上了庄稼。寿宁山高水冷,种植和收成都不如别的县,庄稼一年只有一熟。如果遇上连日下雨,雨水一冲,禾苗便漂浮在水上;如果连日晴天,田地又干涸了。这样恶劣的条件,根本没有可以开垦的多余空地。明政府却把“升科”任务定为各州县的任务,并把“升科”作为考核官吏政绩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为了政绩,各任知县都报“升科”,而寿宁“升科”,并没有新的田地,只是原来旧有的田。这样,升得越多,挂着的欠税就越多,地方财力就越贫乏。 明代为增加财政收入,制订了“鱼鳞册”和“赋役黄册”,将全国的土地和人民编管起来,为朝廷纳粮当差。前者用于括地,后者用于括户。鱼鳞册是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逐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甚至点,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册”。它的编制,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依据,多少防止了产去税存或有产无税的弊端,使朝廷税收有了保证,耕地及税额也有所增长。 “赋役黄册”以户为单位,核实户口,以便征调赋役,它的编制,使在册之人都无例外地为朝廷担负赋税和徭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赋役不均的问题,增加了朝廷财政收入。但至明代中期时鱼鳞册和黄册与事实不符,富户权贵,田连阡陌而不纳税,贫苦农民往往地少而需纳税。同时明朝的“力役之征”繁重,民不聊生。1581年,朝廷通令全国实行“一条鞭法”赋税制度,把当时各种名目的赋税和劳役合并起来,折合银两征收,但农民的实际负担并没有减轻,特别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方,白银极为紧缺,因此导致了种种惨状,成为明末经济的一个严重问题。 寿宁有民谣这样唱道: “寿宁三件宝,地瓜当粮草,火笼当棉袄,棕衣当被罩”,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寿宁山区农民生活之苦。明末的寿宁土地兼并剧烈,我们现在还可找到一些明朝留存下来的卖山契,这与《寿宁待志》中记载的“富者买山,贫者为佣”史实相印证。寿宁山民“冬月,贫儿赤脚,破麻裤不掩膝,而手必提竹炉烘火”的景象随处可见。赋税之重,百姓或藏匿不报,或外逃。“走龙泉、庆元、云和之境如骛”,“糊口麻山”,即外流浙南为佣种苎谋生。据《寿宁待志·都图》中开列,当时全县二百二十甲,“民贫”“民极贫”的七十多甲,“粮难”“粮颇难”“难完”的三十多甲,有三十多甲“外逃”甚至“逃绝”。在冯梦龙当知县之前,县上缴的赋税才一千六百余两,剩下的都是本县存支,但因数额不是太大,还可勉强维持正常开支。到冯梦龙当知县时,明政府在赋税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额外加派等。这样,剩下归县里存支的寥寥无几,民众没有余钱,县库里也没有余财。 寿宁的贫瘠和寿宁百姓的疾苦让不远千里来到寿宁的冯梦龙深感震惊,他在《寿宁待志》中清楚记录了当时触目惊心的现实。在他的文字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寿宁山区人民艰辛生活、生产的情景,并表达出了对百姓深切的悲

#现在前往

精选留言

冯梦龙,梦龙,寿宁
sample
2020-11-14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