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与《京报》/报人时代

林溪声,1977年生,籍贯辽宁,讲师,新闻学博士。参与著述的有《名记者论》、《新闻传播精品导读——特写与报告文学卷》、《名记者丛书·范长江卷》、《辽宁老期刊图录》等。 革命时代的翩翩少年,“特别通信”风靡沪士,生死冤家张作霖,萍水相逢百日间。 《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美国第二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甚至认为自由的报刊应该成为对行政、立法、司法三权起到某种制衡作用的“第四种权力”。这种“第四种权力”的出现对西方整个社会系统的运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立的立场、客观的报道为新闻业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判断标准,成为通行的基本新闻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确立了报人的政治地位,也使中国新闻人萌生了做“无冕”的职业理想。邵飘萍曾说过,“夫新闻社为社会机关,在社会上有独立之地位,且此种独立地位,与任何,皆属平等”,这句话说明邵飘萍对新闻传播者的角色权利是有深刻认知的。然而,与其说他是一位在“西风渐进”的时代风云中的职业记者,莫不如说他是集报人、学者和政治家三种角色于一体,有着中国文化背景又被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影响的新闻人。
    邵飘萍曾呼吁,“吾人既为中国之从事新闻业者,决不能谓闻学之进步须坐待夫新闻业之进步。尤不能谓新闻业之进步,须坐待社会之进步而始进步也”,“新闻业之发达与社会之发达与否,两者处于互为因果的关系”……这些都说明在邵飘萍的新闻观中,除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外,他更认为新闻媒介的功效就在于对政府的监督和对社会环境的监测。因此,他主张新闻知识应列为国民普通知识之一,中学以上的学校都应开设新闻课程,大学应设立新闻系。
    他呼唤新闻自由,对反动政府对新闻自由的压制,他坚决反抗。他甚至说:“尤有当警告该秘书长者,报纸登载失实,更正亦至平常……岂并世界新闻惯例而丝毫不知,竟动辄以警厅‘严切根究依法办理’腐败官话来相恫吓……苟下次再有此种可怜之事,请恕忙碌,相应不理。”这是当时知识分子追求民主与自由的时代精神的反映。
    他始终以“探究事实不欺读者”为新闻报道的靠前信条,在《京报》上自诩“本报刊载新闻向极慎重”,申明“本报不肯随便乱来之态度”可以大白于天下;他强调报纸的指导性,反对所谓的“有闻必录”和“趣味至上”;他的文章以议论见长,但注重用事实说话……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有着热烈的报国热情和高远志向的新闻记者,却不能把自己的理想坚持到底,并要用自己的生命来祭奠理想。
    中国报人的理想主义情怀,并非邵飘萍专享,准确地说,邵飘萍是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中国报人的代表。在邵飘萍生活的时代,除了谋生之外,相当多数的报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还是有着理想化要求的。1926年9月,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三人接管了1902年创刊的《大公报》,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这是倡导“独立、客观、公正”的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中国版。上世纪30年代初,胡政之曾说:“办报要有原则,政治是灵魂,对国家社会提不出主张,起不了作用,光是想赚钱,又有什么意义?”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大公报》既坚持了理念,也赚到了足够的钱来维持报纸的运营。和《大公报》相比,倒是那些试图依附于某种势力苟活,或是一味靠迎合受众来获取利润的报纸,在历目前没有留下任何印记就销声匿迹了。     靠前部分  邵飘萍:报界巨子新闻导师
    一、革命时代的翩翩少年
    东阳邵氏
    作为中国近代新闻界的风云人物,邵飘萍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报业之路的?这是每个关注中国近代报业发展、中国近代文化的人都想问的一个问题。同样,为何在那个时代,会涌现一批以天下为己任、以新闻为理想的报人?
    且先从邵飘萍的家世说起。按照近代心理学的说法,早年的成长环境,会对一个人的理想塑造与前途抉择起到很大的影响。那么,邵飘萍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的?
    邵飘萍出生在浙江东阳大联乡紫溪村。这个地名可能让人觉得陌生,确实,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中,这片土地并不显眼,既非军事要地,也非商业重镇。不过,东阳虽不能和绍兴、宁波等浙江文化重镇相比,但也自有其文化底蕴与特色。
    东阳地处浙江腹地,公元195年(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建县制,迄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有“婺之望县”、“歌山画水”的美称。这里文化朴茂,教育鼎盛,素有“勤耕苦读”之风。历目前英才辈出,古代有名宦舒之舆、乔行简、张国维等,近代有北伐名将金佛庄、物理学家严济慈、植物学家蔡希陶、报业巨子王惕吾等。
    具体说到邵飘萍的出生地紫溪,是人名,也是村名、溪名。相传,该村的古名为黄毛塔,汤、朱、张三姓是这里的原住民。北宋末年,邵平的世裔孙邵雍与邵亢(官至吏部侍郎、枢密副使)兄弟由河南迁居浙江东阳,自此江南有了邵姓。邵雍在中国哲学目前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死后还获得了朝廷赐予的谥号“康节”,并且在《宋史》中有传,可见其地位之高。由此说来,邵飘萍也可称为“名门之后”了。
    南宋末年,邵亢的第七世裔孙邵养元到黄毛塔定居,成了当地邵姓靠前世,并繁衍成一个大族,其他三姓后裔逐渐减少,在村里也逐渐式微。到了明朝,邵氏家族出了一位监察御史,名为邵豳(1481-1539),号紫溪。这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喜事,经族人商议,就此将村名更为紫溪村,那条自北向南终年流水潺潺的蜿蜒小溪,也就有了“紫溪”的名字。紫溪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东西有“伏虎”、“飞凤”二山,北有“巨人”石佛守护,南接“珉牛”山头,山脚有半月形的门口塘,被人赋予“卧牛向月”的美称。村口那两棵古老的香樟树,记录了岁月的年轮,也见证了邵氏家族的风风雨雨。
    ……

#现在前往

精选留言

邵飘萍,飘萍,京报,报人
sample
2020-11-08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