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书讲义(上)李里讲(朱子家训) 三字经

长衫先生李里,重庆人。幼承家学,冲年即游离于现代教育体制之外,游心于中华文化典籍之中;13岁起践行儒家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着长衫至今;16岁后广为游历,遍访名师耆老;18岁到农村务农一年,劳其筋骨,苦其心智,体察稼穑之艰、农事之难;19岁于罗汉寺藏经楼整理经书一年,自是兼治佛学;曾拜96岁重庆名医贺嘉寅老人、八旬老尼仁学法师学医,对中医之学亦有研究。 以士自期,以弘扬国学自任。有丛书“草堂国学系列”在整理当中,已出版《论语讲义》一部。2002年起执教于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副教授。
97岁国学大师杜道生作序,97岁马来西亚华人沈慕羽题写书名,山东教育卫视“名家论坛”主讲人长衫先生李里新作。


本书从众多蒙书中选出很有影响的四部进行讲解,希望能以一斑窥全豹,从而使人对蒙书的整个精神面貌有所体会。今天的儿童和成.人没有那么多时间来系统学习,这四部书对于人格与大致了解传统文化也基本够用了。其中,《弟子规》与《朱子家训》主要是培养品行的.《三字经》与《千字文》主要是讲述传统文化常识的。蒙童读了这四部书也就可能做到**了。这里还要顺带讲一讲,今天读蒙书,优选是家长和子女一起学习,记诵和讲解结合。今天的家长多数没怎么接触过蒙书,和子女一起学习,既可以弥补自身传统文化储备的不足,更可以提高子女的兴趣,还可以更好地指导子女学习。记诵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浅显的讲解也不能缺少,有了讲解,记诵才不是枯燥机械的,而是生动有趣的。如果只背不讲,孩子们丧失了兴趣,反而阻碍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现在许多儿童读经班和家长教儿童时都普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这里特别提出来说一说。
蒙学虽是早时的启蒙教育,但在传承文化和普及教育上却起了巨大的作用。蒙书虽是早时的启蒙读物,但其丰富的内容、明快的形式在中国文化目前却有不朽的价值。在国学复兴的今天,我们再来重新审视蒙学,学习蒙书是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的。
    靠前部  《朱子家训》讲义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黎明是的开始,既昏是的结束,所以《朱子家训》开篇就讲这两个问题。“黎明即起”说来简单,却培养了一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向上的生活从天亮一起床就拉开了序幕。起床以后首先要做什么呢?就是“洒扫庭除”。“庭”字,清朝注解《说文解字》的有名文字学家段玉裁讲:“室之中日庭。”清朝说文四大家的另一位朱骏声也讲:“堂、寝、正室皆日庭。”庭就是指的室内。除指台阶,这里代指室外的阶沿院子。
“洒扫庭除”是要把屋里屋外收拾整齐。整齐是什么?整齐即是有序,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要建序,建立家庭的秩序、社会的秩序、国家天下的秩序、人伦道德的秩序。将屋内外收拾整齐,看似小事,其实是养成.人有序的生活,这种有序的生活反过来也就陶冶了人的心灵,使人的心灵有序。这清扫洁净的过程就是去恶扬善、求是格非的过程,人生就是不断清洁自己内心的过程。唐代禅宗祖师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其实这首佛家的谒语也正说明了保持心灵清洁的重要。
“既昏便息”,既当已经讲,既昏即过了黄昏,天黑了。“黎明即起”、“既昏便息”看起来简单,但这恰是中国人顺应天道的观念的体现。所谓“道法自然”,就是人间的秩序要效法大自然的规律。早晨太阳升起,人应与太阳一起运动,夜晚太阳落下,阴气升起,人则应休息,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天地同步的结果,即是获得健康。而现代社会许多人白天睡觉、夜晚兴奋玩乐的作息是既违反天道又损坏健康的。“关锁门户”,古代的门有门与户之分,单扇开的叫户,双扇开的叫门。关锁门户必须亲自检点,是培养人严谨的生活态度,当然也是治理家庭的重要原则。另外,清晨是阳气开放的时候,夜晚是阳气闭藏的时候,人效法天道,所以清晨要开门,夜晚要关门。
《朱子家训》开篇短短26个字,从作息洒扫这些日常很简单的事情开始讲起,教导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在不经意的生活小事中培养顺应自然、健康向上的生活作风,养成良好有序的生活习惯。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丝是蚕丝,缕是棉线。我们每吃一顿饭,不论干饭稀饭,都应当想到它得来不易;哪怕用半根线半根丝,也要常想物资生产的艰难。恒当常讲。这两句话对我们中国人影响极其深远。大画家齐白石老人更是终生念叨这两句话,到了名满天下时还是异常节约。现在我们国家蒸蒸日上,物质极大丰富了,而随之而来的浪费也异常严重,每天餐厅里的剩菜剩饭,学生食堂里扔的馒头面包,小区垃圾堆里被丢弃的上好衣物真是惨不忍睹。这些浪费的人都说:这是我的钱买的,我想怎样就怎样。其实他们不知道我们浪费的东西既有生产这些东西的人力,更有大自然的造化之力。唐朝诗人李绅有一首名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经过春夏秋冬四季辛苦耕耘种出来的。我当过农民,我就知道,夏天,当城里人都争着进空调房的时候,农民还顶着烈日在田地里劳作,汗水大颗大颗流;冬天,城里人都在烤暖气的时候,农民还在寒冷中灌冬水田,这时汗水也能湿透衣衫。
北宋诗人张俞有一首诗:“昨日人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读这首诗我们也就知道养蚕人的艰辛。我在乡下当农民的时候,一个初夏的午后,到一个远房表姨婆家去。她家门开着,门口用几个竹簸箕拦着,我进去了,屋中没人,屋里的大方桌、长板凳、床上放着一簸箕一簸箕的蚕。我看了一下蚕就走了,忘了将门口的簸箕拦回去。未想没过多久,表姨婆就跑来很心痛地对我说,她辛辛苦苦养了几个月,日夜守候,眼看就要吐丝的一条条肥蚕子,就因我忘了拦门,鸡跳进去,一时间被吃了几十条,表姨婆说这几十条蚕子要吐多少丝呀。事情过去十多年了,表姨婆见了我还在说这事。这半根丝也是来得多么不容易呀。
一粒饭半根丝尚且如此,那么其他哪样物品又不是人们用心血铸成?再说造化之力,凡是我们吃的东西,哪一样不从大自然来,而且不管动物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在吃它们的时候,就已经是牺牲他物来成全自己,如果再浪费,那就是极大的罪过了。现在地球上的资源越来越匮乏,若再不节约,以后我们的生存都成问题。现在的一次性用品,就是对地球资源的极大浪费。一次性筷子要浪费多少木材?一次性毛巾要浪费多少棉花?97岁的国学大师杜道生先生说,一次性物品来自海盗文明,海盗在茫茫大海上航行,为了减轻船重,他们的东西用了就扔。中国本身人口就多,消耗就大,再用一次性产品,再浪费,将来就无法承受了,这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深思啊!目前国家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节约型社会,那怎么构建节约型社会呢?这就需要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做起。如我母亲操持家务就很好节约,在餐馆吃饭,但凡有剩的饭菜,不论多少,母亲都要打包,我也如此。她还总是教导我随手关灯,特别是对水的使用。她说淡水缺乏已经成了地球上一个严重的问题,这节约并不是吝惜钱财,而是对资源的爱惜。母亲特别珍惜水。洗菜的水浇花冲地,洗衣机放出来的水都用容器盛着。她认为抽水马桶每冲一次便,都要用许多白花花清亮亮的水,洗衣机洗衣用水也很多,太可惜了。所以她把洗头遍衣服的水用来拖地冲厕所,清洗的水再洗下次衣服的头遍。其实很多家庭也有不少勤俭节约的做法,不过大家还应将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不自觉上升到自觉。要认识到节约是美德,这种美德怎样培养?就从“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做起。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绸缪读chōu mòu,当缠缚讲,引申为修补。未雨绸缪这个典故出自《诗经?豳风?鸱鹗》,其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鸱鹗读chī xiāo,是猫头鹰一类的鸟。牖读yǒu,表示窗子,户指门,牖户这里代指窝巢。诗句的意思是:鸱鹗在未下雨的时候就啄剥桑树皮,修补窝巢。后来“未雨绸缪”就比喻做什么事情都预先准备,防患未然。
毋当不要讲。临渴这句意思是不要到了口渴的时候才去挖井。真是到口渴才去挖井,等井挖出来了,人也渴死了。后来“临渴掘井”就比喻事到临头才想办法。这两句反映了中国人重视预防,强调事先准备的远虑观念。孔子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黄帝内经》讲:“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乱,不治已乱。”意思就是说好医生教人预防调理,让人不生病,而不是到人病得很严重了才去治疗;圣人在天下未乱时就治理好天下,而不是等到乱了再去治理。在这种理论下就形成了中医注重预防养生的保健思想。中国老百姓都讲家要有积蓄,存钱的
目的就在以备临时急用。其实这也是“未雨绸缪”思想的体现。齐家是如此,治国又未尝不是如此。甲午海战,大清小看日本,没有做充分的备战工作,是其全军覆没的重要原因之一。人对什么事情都有准备,那么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可以从容应对,不会手忙脚乱。不然则如佛家说的:“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当代中国十大高僧之一竺霞法师在90岁时做了一首诗,诗云:“日落西山忆故乡,即需检点办资粮。等闲整顿好行李,莫到临时手脚忙。”意思是人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总难免生起对故乡的思念。而人生到垂暮之年更是要思念人永恒的故乡,就是人未来到这个世界时的地方。人要回生命的老家了,就需要把行李准备好,闲暇的时候将该做的事都做完,该带走的东西都准备好。临终那天就可以从容离开人间,不至于手忙脚乱了。竺霞法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九十岁后做完了他全部想做的事,选了接班人,传了方丈位,到93岁,2003年11月16日这天,他说他上午11点钟要圆寂,到了11点他果然安详地离开了人间。我们一般人生活中能做到“未雨绸缪”已很不错了,竺霞法师对死亡也可以做到“未雨绸缪”,那是怎样豁达的境界呀!有了这样豁达的境界,还有什么事不能坦然面对呢?
另外,当代人常说:“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也就是说,每个人平时只要不断充实丰富完善自我,一旦有用武之地,就可以展现才能,为国家、民族做事出力。如果你平日什么准备都没有,要学问无学问,要能力无能力,要技术技术,要手艺无手艺,要德行无德行,即使有机会,你也没办法抓住。易经乾卦第二爻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意思是说,一个人初露才华,得到贵人相助。要得到贵人相助,是你已经显露才华。如果你是个草包,见到贵人也没有用。千里马遇见伯乐才有用,如果不是千里马,遇见伯乐也没用。所以“未雨绸缪”实在是太重要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方面面都可以用到,大家应当细细体会,特别是奉行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更不可不好好思考啊。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这句的意思是说自己的一切所需必须节约,宴请客人不要留恋,舍不得完结。中国文化追求有节制的中和之美,既不讲纵欲,也不讲欲,讲“发乎情,止乎礼”的节制。节制从哪里开始?就从个人的生活开始。儒家文化并不否定人的欲望,认为人基本的物质需求是应满足的,但不能放纵,必须有所节制。一旦放纵,人的欲望就没有止境了。酷暑时,人们很早用手、纸扇、蒲扇纳凉,继而用电扇,再而用空调,现在恨不得把整个城市都用空调罩起来。故而人的欲望被放纵时,随之而来的就是自私、贪婪、罪恶、骄奢淫逸,很后人被物质异化,变成了物质的奴隶甚而成为失却良心的魔鬼。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就深刻揭示了人在不断追求享乐时人性的异化和扭曲。我们中华先圣早就看到了这点,所以一再告诫我们不要贪图物质的享受,重要的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了,不管外界条件怎样,他的本性都不会改变。像孔子很喜爱的弟子颜回,吃着粗茶淡饭,住在陋巷里,人们都觉得他太苦了,他却丝毫不改变他快乐的精神状态。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是很好高的:“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传统的读书人大多生活俭朴,若到全国众多大学的不少老知识分子家去看一看,大家就会得到一个惊异的结论,原来他们的生活是那样俭朴,简直超出大家的想象。他们的成就和对国家民族的贡献与他们的俭朴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女作家宗璞回忆他的父亲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时说,冯老自奉极其简约。从85岁到95岁,完成发海潮音作狮子吼的150万字皇皇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时期,宗璞照顾他的生活。宗璞自己也是知识分子,不擅做家务,煮的饭菜不是咸了就是糊了,朋友们都惊讶他们家饮食粗糙。但不管多难吃,冯先生都吃得津津有味,从不挑剔,也从没有一句怨言。国学大师杜道生先生更是俭朴,一件中山服穿了40余年,裤子补得疤上重疤,学校分的教授楼自愿让给别人,自己却住中文系弃置的办公室,睡的还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上下铺木板床。直到今天,家里专享的电器还是一盏电灯。先生的积蓄都拿来印各种圣贤经典,免费送人,以传播文化。和这些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而自奉如此节约的老学者比起来,当今这些只追求个人享受的年轻人,能不感到惭愧吗?
……



#现在前往

精选留言

讲义,李里讲,朱子,家训
sample
2020-11-30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