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鹊桥会,七夕节是晒书节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也是当下年轻人热捧的“中国情人节”。若是说起七夕节还是魁星节、晒物节、晒书节,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传说农历七月初七,是主文事的“大魁天下士”的魁星生日,故此民间称之为“魁星节”。又传,是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且又不过分炽热,是龙王爷的“晒鳞日”,民间百姓纷纷仿效,在这一天晒衣、晒物、晒棉被,所以又是民间的“晒物节”。古代想博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在乎这个节日,也在这天晒晒书,趁机整理下书籍,相沿成习,便成了读书人的“晒书节”。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一书,就有“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的记载,可见七夕晒书由来已久。

小时候,我家住的是青瓦平房,家中没有书房,也没有像样的书柜,只有一个爷爷自制的书架,堆放了一些学习用过的课本、练习本。当时的书籍,基本上是秘不示人的,要么锁在木柜里,要么藏在床底下,甚至塞在纸箱里,放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环境下,书籍极容易受潮发黄,晒书便成了我家每年七夕必做的一件大事。

民谚云:“七夕到,太阳高,晒衣晒书好。”七夕那天,母亲翻箱倒柜,忙着晾晒衣服、棉被、鞋子、农具、杂物,而我和爷爷则是忙着晒书。我们先在自家的场上,摆上一张张长凳,铺上几大块门板,然后,把书一摞摞地抱出来,一本本排好,摊在门板上晾晒。于是,各式各样、新旧不一的书籍,曝晒在炎炎夏日下,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股经年的淡淡书香。置身如此书香中,仔细翻晒一册册书籍,思绪也随之“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书有一部分是爷爷和母亲的。爷爷的主要是一些历史演义小说,若干古诗文选本,版本不一,有木刻,有石印,有铅印,都是繁体竖排。母亲的主要是戏文书,五六十年代的居多。而另一部分书,则是我的小人书,当时主要靠采草药、刮蟾浆、捉知了“勤工俭学”攒来的,格外敝帚自珍。

爷爷对书很是珍惜。晒书时,有些书发霉、发黄,就拿一块半湿不干的抹布,小心翼翼地抹擦清除;有些书起了卷角,就用重物压平复原;有些书有脱页、破损的,就用胶水粘贴修补;还有些书封面缺失或破损不堪,就剪裁牛皮纸,重新做个封皮,然后工工整整地写上书名(查看原作,阅读更多)爷爷做这些事的时候,满怀敬畏之心,很是虔诚,很是细心。

烈日当空,晒书很是辛苦。爷爷常常刚把书籍摆好,就已汗流浃背。沾了汗珠的湿手,是千万不能接触书籍的,爷爷戴着手套,慢慢地翻动书册,好让书页尽可能地都得到阳光的眷顾。此时,常常会有一些细长的、蛀食书卷的“蠹鱼”小虫,从书卷里钻出来,悄悄地溜走。

干累了,爷爷便露胸坦腹地躺在竹榻上,一边休息,一边看护书籍。在爷爷眼里,这些书籍,远比满场晾晒的衣服、棉被、鞋子、农具、杂物,来得珍贵。我家的大部分书籍,都是爷爷冒着极大的危险,东掩西藏,才逃过当年“破四旧”一劫,侥幸得以保存。

在闭塞的农村,书籍自然是“奢侈品”。七夕时节,家家户户晒物晒衣的多,晒书的却很少见,尤其像我家这样有上百册书籍的,更为罕见。因此铺上书籍的木板四周,常常围了一帮看书的人,一边惊叹书籍之多,一边借机“蹭”书看。

这个时候,便是我最安静、最本分的时候。我一边翻晒,一边翻看书籍。那时,爷爷的那些繁体竖排的书籍,对我而言无异是“天书”,尽管看得懵懵懂懂,却依然顽强地啃读下去。我现在常接触繁体书籍和繁体报刊,之所以能无障碍地阅读,自然得益于当时的“啃”书。

七夕晒书,是烙印在我脑海中的一幅时光留影。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居住条件的改善,书籍质量的提高,晒书这一古老习俗渐趋消失。那个铺满书卷的曝场,那些沾满阳光的书籍,那种溢满沉淀的书香,依然萦绕在我梦中,仿佛就在眼前,从未走远。

作者:许国华来源:古籍(公众号weiguji)


#现在前往

精选留言

只是,鹊桥,七夕节,晒书节
sample
2021-01-24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